劉恒當然不會聽袁盎的,他巴不得劉長快快死掉。當然,一旦劉長死了,自己悲哀的樣子還是要擺出來的,否則怎么表現(xiàn)自己仁厚的胸懷呢?現(xiàn)在他對袁盎說:“我因為沒有聽你的話,搞得現(xiàn)在有殺弟的名聲,真是后悔莫及啊,嗚嗚?!?/p>
袁盎也不是傻瓜,見劉恒這么說,趕緊拍馬屁說:“放心罷,陛下您有高世之名三,這件事不足夠毀壞您的名聲?!?/p>
劉恒兩眼放光,馬上追問:“哪三條,快說快說?!痹徽f:“當年陛下為代王時,太后久病,臥床三年,陛下眼睛都沒合過,衣帶都沒解過,湯藥如果沒有經(jīng)過陛下親口嘗過,陛下不會把它獻給太后。遙想春秋時的大孝子曾參,他不過是個泥腿子,他都力不能及啊,而陛下以諸侯王之尊做起來卻輕而易舉,這難道不偉大嗎,此為其一;當年諸呂掌權,功臣專制,陛下從代國來長安,形勢非常兇險,就算古代的勇士孟賁、夏育都會臉色震恐,而陛下卻渾若無事,這難道不光榮嗎,此為其二;陛下來到長安,住在代國駐長安的辦事處,群臣要陛下即皇帝位,陛下朝著西方謙讓了三次,朝著南方又謙讓了兩次,古代有個泥腿子叫許由的,堯把天下讓給他,他只謙讓了一次就豎子成名了,陛下卻讓了五次,這難道不高尚嗎,此為其三。何況陛下并不是真想殺淮南王,只不過沿路的官吏沒有照顧好,讓他餓死了。這跟陛下毫無關系,陛下有什么可以傷心的呢?”
其實袁盎拍馬屁的本事并不高,整段話完全是胡編亂造。他說的三條只有第一條確實可以證明文帝做得不錯,其他兩條則都是湊數(shù)。劉恒當時來長安固然有些勇氣,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給他分析過,說劉氏宗族強,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諸侯王,朝廷內(nèi)還有宗室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肯定沒問題。之后劉恒還專門占卜,得到了吉卦。就算這樣他還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專門去長安和太尉周勃接洽,雙方交換過意見,確認是真心擁戴他為皇帝,這才出發(fā)來到長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宮,馬上把郎中令和衛(wèi)尉換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師的兵權,根本說不上有多么勇敢。至于第三條夸他謙讓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著危險也要來長安當皇帝,還謙讓什么?那不過是一種禮儀,或者說是姿態(tài),不要說他老爸劉邦當初即位時也這樣干過,就包括以后強迫漢、魏禪位的曹丕、司馬炎哪個沒來過這么一套?史書上說袁盎好“直諫”,種種情況分析,他其實是個慣常見風使舵的小人,他曾當過吳王劉濞的相,明明知道劉濞有造反跡象,但怕遭到劉濞暗害,偏偏報告長安說劉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顯然是有問題的。晁錯為皇室計慮,是個不折不扣的忠臣,卻被袁盎這個偽善的家伙害死,真要令人長嘆一聲:“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劉恒聽完袁盎這番巧佞之言后,馬上破涕為笑,史書上寫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筆法。他一聽自己的名聲不會受損,立刻就不悲傷了,可見他對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問袁盎下一步怎么辦。袁盎說:“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飯的官吏斬了,以謝天下。再以列侯的禮節(jié)安葬淮南王?!?/p>
劉恒拍拍腦袋:“是啊,我怎么沒想到?!彼愿朗窒?,“你們趕快去辦,越快越好。”于是那些沿途的縣吏就成了劉恒的替罪羊,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政治斗爭的險惡!
過了兩年,劉恒又封劉長的四個兒子全部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過雖然如此,民間仍然流傳兒歌,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劉恒聽到后,嘆道:“難道天下百姓真的認為我貪圖淮南王的土地而殺害弟弟嗎?”又把城陽王遷徙到淮南,統(tǒng)治淮南原來的土地,表示漢朝并不想據(jù)有淮南。過了幾年,劉恒干脆把劉長還活著的兒子又分別立為淮南王、恒山王和廬江王,搞得忠臣賈誼為此上書勸諫,說皇帝陛下不要因為愛好虛名而為后世留下禍患。因為淮南王的兒子一旦當了王,長大了之后一定會思量為父親報仇,給天下帶來動蕩。但是劉恒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