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佛門天子(2)

三國歸隋的統(tǒng)一路 作者:陳羨


所以說,梁武帝是位不折不扣的“佛門天子”。批評家們往往喜歡強調(diào)他佞佛,拋開意識形態(tài),他對于佛教學說的貢獻,對于佛教文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他在佛學上最為有名的一套理論,是“三教同源說”:佛、儒、道三教,本源是相同的。

佛、儒、道三教之間的對立與爭執(zhí),由來已久。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原之前,儒、道就有了數(shù)百年的爭執(zhí),佛教從西域傳入后,宗教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到魏晉南北朝達到一個高峰。比方說儒佛爭論中的禮制問題,僧人覲見皇帝是否應當行士大夫的跪拜禮節(jié),從東晉到劉宋都有過大規(guī)模的辯論,跪拜令屢頒屢廢,出世的僧人還是占了上風。

又比如道、佛之爭,西晉道士王浮撰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jīng)》,說老子出關,往生西方后,才有了佛教。這一說法自然遭到了佛教信徒的不斷攻擊,劉宋末年,又有道士顧歡撰寫《夷夏論》,極力誣佛,兩家的爭論升級。佛教徒說,佛祖派了三個弟子到中國,一個是孔子,一個是顏淵,另一個就是老子。大家各自意淫,爭吵也得不出個結果。

梁武帝頒布《舍道詔》,將佛教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宣布佛教為國教,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裁決。但是他不把儒、道兩教一棒子打死,因為他本人在儒、道方面的修養(yǎng)都不低,留下了很多注解孔子、老子思想的著作。他認為儒、道也有不少優(yōu)點,三教不應對抗,而應融合,彼此作為參照與補充。他常常稱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為“三圣”,也重視儒、道兩教的作用,大力開辦經(jīng)學館,敬重著名道士陶弘景,等等。這些舉措,是相當符合他最高統(tǒng)治者的身份的。

梁武帝在三教同源說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了很多容易接受的佛教戒律,對今天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開僧人必須吃素之先河。

素食之風于中國,比較有歷史。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中,就包含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的飲食理論。文人喜歡搞素食齋禁,有甚于現(xiàn)代的女生瘦身行為,是一種風尚。如果干涉別人的吃素行為,那就可能有坐牢的危險,弄不好還會掉腦袋,更夸張的是,如果在吃素的時候不小心放了一個屁,被人聽到了,那叫“坐齋不謹”,也會被砍頭。(如此看來,古人玩時尚,可要比現(xiàn)代人喜歡玩的“極限大挑戰(zhàn)”刺激多了,搞不好就把小命扔里頭)

相對來說佛教就比較人性化了,它有所謂吃“三凈肉”的說法,即:一謂眼不見殺;二謂耳不聞殺;三謂不為我殺。只要符合這三個條件,信徒是可以吃肉的。今天很多地方還是如此,不說遠的,我有一位泰國的朋友告訴我,泰國的和尚就吃肉。

“葷”的本意也不是肉類,“葷”通“熏”(粵語里這兩個字就同音),是指氣味熏人的蔬菜,比如蔥、蒜、韭菜等(今天不少人,尤其是女生,不喜歡吃這些,說起來也是很有修行潛質的)。“葷”字從草而不從肉,便是明證。

慢慢地人們的思想又有了“進步”。佛教徒相信六道輪回,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因因果果,永遠在里頭死循環(huán)。今生你吃了豬,下輩子你就要做豬被人吃,吃來吃去,都是受苦,太可憐了。(這邏輯實在荒謬。聽過一個笑話:有個和尚勸一個殺牛的改行,說你殺牛殺多了,來世要變牛的。結果殺牛的說:“既然如此,那我還是殺個和尚吧,因為我來世想當和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