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那個叛族的千古明君——孝文帝的漢化改革(3)

后三國風云-上 作者:趙王


 

學(xué)漢語、穿漢服

既然兒子我都可以消滅,誰還敢阻擋我前進的步伐?孝文帝更加大刀闊斧地干起來。遷都后他第一件主抓的事是推廣普通話(漢語)。以前待在平城的時候,大家都用鮮卑語交流,跑到平城做官的漢人也得學(xué)習鮮卑語,不然上朝時朝廷還得提供個翻譯。于是孝文帝下令:今后大家都必須講普通話(漢語),不能再講方言(鮮卑語)了。三十歲以上的可以慢慢改,三十歲以下的必須馬上改。誰要是不好好學(xué),還故意說方言,那就不要當官了。

這一招比大學(xué)生的英語四級考試和學(xué)位掛鉤還狠啊!為了保住烏紗帽,那批鮮卑族的粗人也只好天天躲在角落開始背漢語單詞。朝堂上,鮮卑貴族痛苦地用剛剛學(xué)會的漢語跟漢族官員爭論國家大事;菜場上,鮮卑平民也在艱難地用漢語跟賣菜的大媽討價還價。就這樣,漢語開始揚眉吐氣,成為了北魏唯一通行的語言。語言的沖擊力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華夏文化一下子疾風驟雨般地在鮮卑貴族中流行開來。

既然大家都講漢語了,那么索性也取個漢人的姓名吧——孝文帝又下了新命令。其實這跟我們?nèi)ド贤懈0嘁粋€道理,既然大家都說洋語了,再叫小明、小紅就顯得土老帽了,非得給自己取個什么約翰、湯姆的洋名,然后掛個什么路易、查理之類的姓才行。孝文帝原來姓拓跋,在鮮卑語里,拓是土的意思,跋是后(王)的意思。于是他給自己改姓“元”,因為他認為“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意思是說,他祖上也是炎黃子孫(說明血統(tǒng)純正高貴)啊,很熱愛崇拜這塊黃土地(愛國主義很濃),所以才用了這么個土姓——拓跋。那既然“土地”是萬物的元首,我們現(xiàn)在就姓“元”算了。

皇帝都改姓了,于是大臣們的姓氏也跟著變了,全從復(fù)姓改成了單姓。比如獨孤氏改成了劉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既然戶口本上的姓名都改了,孝文帝又順手讓大家把檔案里的籍貫也改了,都改成洛陽,不要再寫平城,因為那地方太老土了。英明的孝文帝不僅管生的,死的也要管:鮮卑貴族死了以后只能葬在洛陽,不要再千里迢迢往平城送了。這下房子建好了,姓名變了,出生地被篡改了,死后的墓地也被選好了,那還跑回平城鄉(xiāng)下干嘛?于是鮮卑舊族都安心做洛陽城里人了。

現(xiàn)在鮮卑舊族經(jīng)過努力,已經(jīng)能說一口地道的漢語了,而且也習慣了用“張三、李四”這些很洋氣的名字作自我介紹,這時他們身上的那件舊馬甲(胡服)就顯得特別丟份了。其實,孝文帝很早就想在服裝事業(yè)上作出一份驚人的成就來??上в捎诜b的學(xué)問太深,他不敢貿(mào)然行事。為此他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商量這事,還特別聘請了一位外籍專家(劉昶,南朝逃亡過來的王子)過來指導(dǎo)。經(jīng)過六年的潛心研究,北魏的官服終于被制造出來(主要還是仿制南朝),當時發(fā)布會的場面肯定也是非?;鸨?。于是,那些野性十足的鮮卑官員也開始過上了“穿西裝、打領(lǐng)帶”的紳士生活。緊接著,洛陽所有的鮮卑族人也都穿上了漢服。

但孝文帝對服裝問題的關(guān)注熱情超乎常人的想象。比如由于當時服制未定,他沒有適當?shù)亩Y服可以穿,于是就宣布取消了過年的朝賀;有一次在城里他看見一個鮮卑小婦人依然還穿著鮮卑服,就勃然大怒,嚇得留守的官員都趕緊免冠謝罪。孝文帝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他知道簡單的衣冠里其實深藏著華夏的禮樂文化,只有這樣一絲不茍,才能真正讓自己的王朝成為華夏正統(tǒng)。

孝文帝的服裝改革讓我們想起了中國歷史上另一位也特別喜歡標新立異的大王——趙武靈王。從表面上看,趙武靈王玩的是“胡服騎射”,讓漢族穿胡族的窄短衣服,與孝文帝提倡大家穿長袍大袖完全背道而馳。但一深究,卻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卻具有殊途同歸的妙處。趙武靈王讓大家穿胡服,是為了方便作戰(zhàn),為的是保家衛(wèi)國,強兵富民,在漢人的柔弱的軀殼里注入了勃勃的尚武精神;而孝文帝提倡大家穿漢服,以漢族的溫文爾雅改造鮮卑族人狂放不羈的心靈,是為了讓鮮卑族盡快融入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民族融合的偉業(yè)。如此看來,雖然所做的事情截然相反,但趙武靈王和孝文帝都是地地道道的改革英雄。

再次出爐的門第排行榜

在語言、服裝領(lǐng)域取得重大改革成就的孝文帝并沒有停住前進的步伐,因為他知道語言也好,服裝也好,都只是表層的東西,要想讓自己這批粗魯?shù)氖窒逻M入上流社會,必須要讓他們打入上流社會的內(nèi)部,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他們的門第,能讓他們與中原巨族平等交往。

于是,北魏王朝第二個門第排行榜出臺了(其實崔浩那個排行榜未出臺就被有關(guān)部門取締了),這次鮮卑的穆、陸、賀、劉等八姓一下子也上榜了,可以和中原的四族平起平坐了。孝文帝比崔浩可聰明多了,因為這次入榜既重門第,也看官爵、功勛,于是原來那八個最早跟著魏太武帝混的鮮卑族姓首當其沖地入選了——勛著當世,位盡王公。孝文帝非常聰明地用這一招收買了手下的人心,贏來了一片喝彩聲。

但孝文帝知道“一夜能出無數(shù)個暴發(fā)戶,但三代也出不了一個貴族”的道理,于是他讓這些新興的貴族與王室、中原巨族聯(lián)姻,讓他們成為兒女親家。他先從自己的弟弟入手,將他們的原配全降為妾,讓他們重新娶了中原四大族和鮮卑新興八族的女子為妻。如此一來,中原舊族和鮮卑八族之間也跟著互相嫁娶,北方各大名門的貴族基因開始互相流通,關(guān)系變得盤根錯節(jié)起來,大家一下子都成為一家人了。

這一次門第的改革雖然非常成功,將鮮卑舊族和中原巨族緊緊地融合了起來,但同時也埋下了很大的禍根。因為以后選任官員,只重門第和出身,如果你的族姓上不了這個門第排行榜,那么對不起,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當個小公務(wù)員混一輩子了。這樣必然會激起底層官吏和邊防軍人的反對,因為誰都盼著升官發(fā)財和建功立業(yè),而現(xiàn)在這一切的資源全被這些榜上的公子哥霸占去了。

為改革事業(yè)奔波多年的孝文帝終于累了,在處理完自己老婆紅杏出墻的事后變得更加心力交瘁,于公元499年離開了人世??墒锹尻柕孽r卑貴族已經(jīng)迷戀上了這種燈紅酒綠的生活,而整個中原大地此時完全走上了漢化的康莊大道,沒有人再去反思這次改革的成敗得失,北魏的一切都顯得那么欣欣向榮。

難道蠻族在馬上征服了我們的文明,而我們立即用我們的文明征服了他們的定理就這么靈驗嘛?不,其實反對漢化改革的潛流一直深藏著,只是它在堅定、強大的孝文帝面前顯得是如此柔弱,可一旦尋到機會,它又會立刻噴涌而出,一瀉千里,將改革的成果盡數(shù)摧毀。改革,最好給別人留點活路,這條定理馬上再次得到了印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