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前720年)的時候,終于鞠躬盡瘁了。
總理鄭莊公和人大委員長周公黑肩共同迎請?zhí)雍腔?,太子狐從鄭國回來,那時候他也快五十了,身體還不太好,在平王靈前痛哭,結(jié)果這一哭就昏過去了,這一昏過去就沒有醒過來。
于是,太子狐的兒子姬林繼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很年輕,就因為自己老爹被派去鄭國做人質(zhì)這件事情,他對鄭莊公一向沒有好感。他決定炒了他,炒他之前,桓王找來周公商量,周公勸他:“忍忍吧,鄭侯沒犯什么錯,對國家也還盡力?!?/p>
可是桓王不愿意忍了,他畢竟還年輕。
第二天早朝,桓王也沒客氣,上來就宣布:“鄭侯年歲已大,輩分又高,本王不忍心讓他老人家天天來上班,回家養(yǎng)老去吧?!?/p>
“多謝大王,老臣早有這樣想法?!编嵡f公謝了恩,回到總理官邸,要緊的東西收拾一遍,當天就回鄭國了。
其實呢,莊公也未必就愿意在這里當中央領(lǐng)導(dǎo),退休回家也沒什么問題。關(guān)鍵是,你不要這樣生硬地讓人家走,那太沒面子。譬如桓王給莊公搞個生日晚會,把侯爵晉級為公爵,然后送一堆禮物,這個時候好好跟人家說,裝孫子就裝孫子,何況本來也是孫子。那樣的話,鄭莊公走得也有面子,今后有什么事情還能照應(yīng)你,多好?
周朝為什么后來不行呢?跟這些混賬天子太有關(guān)系了。
鄭莊公灰溜溜回了鄭國,大伙兒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一問,原來是被桓王這孫子給趕回來的,大伙兒就急了。
“他娘的,這不是忘恩負義嗎?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主公,咱們立即出兵,攻打洛邑,廢了那個孫子?!贝蠓蚋咔浀谝粋€不干了,就要出兵。
“不行,攻打周王,那不是造反嗎?”穎考叔不同意,是啊,地方打中央,那于理不通啊。
莊公基本沒搭理他們,這樣考智商的問題,只有祭足才有辦法。
“攻打周王,那肯定不行;可是就這么忍了,那心情又不爽。我看,不如出兵到溫,就說今年歉收,朝他借糧。如果不借,那就是不夠意思;如果借,咱們再獅子大開口,讓他們難受。”果然,祭足的主意就是好,溫是周朝的自留地,不打洛邑而在溫鬧事,意思就是你讓我不爽,我也讓你不爽。
主意就這么定了,祭足親自率軍到了溫,之后向溫大夫開口借糧。
溫城大夫也不是傻瓜,再加上事先有內(nèi)參一類的東西過來,說是要提防鄭國報復(fù),因此溫大夫既不借糧,也不開城門,你愛干什么干什么,我就當沒看見。
祭足一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借?麥子就在地里,你不借,我們自己割。”祭足下令,來之前就給每個士兵發(fā)了鐮刀,這時候正好用上。
正是麥熟季節(jié),鄭國軍隊就將溫的麥子都給割了。怎么割法?只割麥穗,不割麥桿,否則運不了。溫城大夫在城樓上干瞪眼看著,很生氣,但是打不過。
割完麥子,鄭軍回去了。再看麥田里,麥子還那么高,就是沒有頭了,你這不氣人嗎?
又過了三個月,祭足照方拿藥,把成周的早稻給割走了。
搶了麥子,搶了稻子,周桓王不知道?當然知道。
“我要討伐鄭國?!被竿醮笈?/p>
“大王,算了,不就是點麥子嗎?就當喂狗了吧。一來,為點麥子就打仗,事情太小,讓人家笑話;二來,割麥子的是鄭國的邊防軍,說不定老鄭根本就不知道;三呢,咱的軍隊常年不打仗,哪里是鄭國的對手?”周公黑肩第一個出來反對。
桓王想想,也有道理,再問大家,沒人贊成出兵。
這下沒辦法了,出兵的事情就算沒說過,桓王讓周公給各地下了一道詔書,基本內(nèi)容就是:有賊,看好自己的麥子。
家門口的麥子被搶,卻只能忍氣吞聲。
“唉。”天下諸侯都在為周王室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