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禮制舉要(據羅爾綱先生《太平天國史》及《太平禮制》原文修改而成)
朝儀
太平天國復行中國古代長跪的禮儀,凡打躬叩首都叫做妖禮,雖天王禮拜敬天父,群臣也止長跪,不用叩首。洪秀全一般不見大臣,有大喜慶的事才準備朝會。東王有事面奏天王,也必須先請旨批定日期。屆時東王率各官畢集,天朝門洞開,大門外立引贊官傳呼各官進,唯東、北、翼、燕、豫諸王得進見,其余屬官不能近前,陳承雖事佐天侯也不得見天王顏色。侯以下的官員都排列在大門內,引贊官呼跪就一齊跪,左右史跪在階下,待蔬遞茶。通贊官呼:“天王有旨,詔從官員珠貫而入,各肅班聯,趨蹌起跪,不得囂喧,三呼萬歲,聽旨傳宣,朝觀已畢,站立兩邊?!倍Y畢,從官如儀起立,過了一刻,東王奏完事出,轉身向內而立,各官都跪其后,又呼萬歲三次,然后退朝。此外,天王壽辰,世子滿月等喜事,東王例具奏請朝觀。天王每批“勤理天事,便是朝見也”。
冠服
太平天國蓄發(fā)易服,不再結辮子。通行的發(fā)式,用絲絨編成絳子,緊扎發(fā)根后,將發(fā)綰髻,以所余的絳子盤在髻上。等級森嚴,規(guī)定制將軍以上用五彩絲絨編綰,將軍以下用紅綠絲繩編綰。沒有職位短發(fā)的打紅辮線,發(fā)長過尺的綰髻貫以銀簪,也有扎綱巾和披發(fā)的另有一方法是以黃綢或藍布巾裹頭——連辮子及前頭一并包之,而以或真或假的珠子裝飾前額。
太平天國冠制,有喜慶朝會大事則戴盔,叫做角帽。天王和諸王角帽又叫做金冠。諸官角帽又叫朝帽。金冠用紙骨家制作,雕鏤龍鳳,粘貼金箔,冠前立花繡冠額一,如扇面式,花繡遞分等差,中列金字王號。朝帽也是紙骨貼金制成,帽額中列職銜,其花繡也遞分等差。凡職銜加有功勛、平湖、監(jiān)試各功績的,也標在帽額上。金冠、朝帽上的龍,又以節(jié)數分等差:王九節(jié),侯、相七節(jié),檢點、指揮、將軍五節(jié),總制、監(jiān)軍、軍帥三節(jié)。其秋冬平時所戴的風帽,也繡以金冠、朝帽上的制度,帽額全同角帽的額,花繡遞分等差,亦列職位銜。天王和諸王金黃風帽,侯至兩司馬都紅風帽黃邊,兩司馬風帽鑲一寸黃邊,官大一級,黃邊加寬二分,加至侯,黃邊寬至三寸二分。其中又分花素繡絨,自兩司馬上至師帥素黃綢邊,自軍帥上至將軍花綢黃邊,自指揮上至侯則用黃絨繡成黃邊,深淺相間,形如水紋。夏日則別有涼帽。自天王至兩司馬帽胎都同毗盧帽式而稍狹,四圍帽沿如蓮花瓣,帽頂四面挖空如意云頭,帽上龍鳳獅虎,則以角帽上所有之物,悉移置涼帽之上,后綴一長柄五彩圓光,下綴黃綏綠綏,拖出冠外五、六寸,通體都薄竹片編扎,用五色紗綢糊成。
袍服分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數種。其袍式如無袖蓋窄袖一裹圓袍。從天王至丞相都黃龍袍,檢點素黃袍,從指揮至兩馬都素紅袍。其等差則于黃、紅馬褂內花繡分別。自天王至指揮黃馬褂都繡團龍,在前面正中一團繡職銜于其中。自將軍至監(jiān)軍黃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自軍帥至旅帥紅馬褂前后繡牡丹二團,都繡職銜于前面團內。卒長、兩司馬紅馬褂,不繡花,前后刷印二團,寫職銜于團內。其職銜的字也分金字、紅字、黑字,如角帽的制度。袍服都由各典袍衙、繡錦衙制造。
靴由典金靴衙制造,也有定制。靴都方頭。天王、東王、北王都黃緞靴,以繡龍條數分等差。翼、燕、豫三王都素黃靴。自侯至指揮素紅靴。自將軍至兩司馬都黑靴。
特別規(guī)定紅黃二色,是天朝貴重物,抵準官員用,沒有官職的人,僅準紅色包頭,其他冠服用品都不得用紅黃二色,犯者處斬。辛酉十一年頒布的士階條例,又規(guī)定民間平時戴的帽都用烏布纂頭,不得用別樣顏色,有喜事時戴的帽,準加紅額一個。所穿的袍以青、藍、烏色為準,不得“與有官爵者相混”。
儀衛(wèi)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