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在位22年,一生對外征戰(zhàn)無數(shù),5次北征蒙古,最遠直殺到今天俄羅斯境內(nèi),連敗韃靼,瓦剌兩大部落,放眼當時寰宇,可謂所向披靡。但另一場幾乎與之同時進行的戰(zhàn)爭,長久以來史家卻著墨不多——明平安南之戰(zhàn)。
安南,即越南古稱,明代時期,越南北部稱安南,南部稱占城,自唐末建國以來,一直是中國西南的友好藩屬,從宋至元,始終向中國稱臣納貢。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不久,安南即遣使來朝,是當時中國周邊藩屬中最早承認大明王朝為“宗主國”的國家,從此兩國通好。洪武中后期,趁明朝接連發(fā)生“胡藍”大案,且忙于和北元殘余勢力相互攻殺時,安南也趁勢北進,屢屢侵擾廣西寧明等地區(qū)。朱元璋一度想南征安南,但終不愿勞師遠征,最終只是遣使申斥。到永樂年間,種種矛盾累積,演變成一場一度把大明拖入“越戰(zhàn)”泥潭,也給越南當?shù)厝嗣駧頍o盡災難的戰(zhàn)爭——明平安南之戰(zhàn)。
二
明朝與安南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安南國內(nèi)的一場政變,在今天越南的史料里,被稱為“陳黎之變”。
朱棣登基以前,安南的國王,一直由當?shù)仃愂霞易迨酪u,世代受中國冊封,史稱“陳氏安南”,到洪武末期,其國家大權漸由宰相黎氏家族操控,國王僅保持虛名。公元1400年,朱棣發(fā)動篡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時,安南黎氏家族也發(fā)動政變,殺死國王自立,黎氏宰相改名胡一元,自封“太上皇”,掌控大權,由其子任國王。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遣使臣到南京,謊稱安南國王陳氏病逝無后,自己以外孫身份即位稱王,現(xiàn)請求大明以宗主國名義冊封。朱棣疑惑之下,派大臣楊勃赴安南查問,結果楊勃被胡一元重金買通,歸國后竭力做旁證。疑慮漸消的朱棣遂順水推舟,于是年八月命禮部侍郎夏止善赴安南,冊封胡氏為安南國王??伞凹埵前蛔』稹钡?,不幾日,原安南舊臣呂伯奢逃到南京,面見朱棣揭發(fā)真相,并與安南國使臣當面對質,終于真相大白。上當?shù)闹扉琅f分,但當呂伯奢苦求朱棣興“吊伐之師”,即用武力幫助陳氏復國時,朱棣卻猶豫了。在老撾宣威司送來了外逃的陳氏王族宗親陳天平后,朱棣決定采取相對穩(wěn)妥的辦法,先派御史李琦去安南,表示“最強烈抗議”,申斥胡氏的篡逆之罪,重壓之下胡氏家族果然服軟,胡一元父子向朱棣上表請罪,并表示愿迎回陳氏家族后人為王,朱棣遂冊封陳天平為安南王,命廣西左、右副將軍黃中、呂毅護送陳天平歸國,此舉除了“伸張正義”外,當然也有借機索還安南侵占大明領土的目的,一場“篡逆鬧劇”,似乎在朱棣的軟硬兼施下,已然“和平解決”。
永樂四年三月,黃中等人護送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nèi),到達雞嶺關(今越南老街)時,安南派人前來犒勞,趁明軍松懈,突然出動10萬大軍發(fā)動突襲,先劫走了陳天平,接著毀掉了老街通往河內(nèi)的道路,當著明軍的面公開處決了陳天平,而先前明朝派往安南的使臣呂松,也被胡一元殺掉。4000明軍進攻受挫,只得倉皇歸國。這是“公然踐踏大明尊嚴”,消息傳到京城,朱棣火冒三丈,當廷大罵胡氏父子“蕞爾小丑,罪惡滔天,此賊不誅,兵則何用”?終下定決心——南征安南。
永樂四年七月一日,朱棣發(fā)布《討安南檄文》,聲稱“命將士出,吊民伐罪”,做好“宣傳工作”,接著命鎮(zhèn)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任“征夷左副將軍”,從云南進兵,成國公朱能任征夷將軍,會同任“征夷右將軍”的新城侯張輔,統(tǒng)“十八路將軍”,從廣西進兵,兩路齊下,務求一舉掃平安南。這次動兵,對外號稱兵馬80萬,而實際兵力也不下30萬,除了調動擅長濕熱氣候作戰(zhàn)的四川、云南、廣西各地精兵外,更從各地藩王處調集“護衛(wèi)”數(shù)萬人,借征安南而收“削藩”之效。對此次出兵,精于兵事的朱棣謀劃周詳,為了防止將帥不和,對朱能和沐晟反復告誡,讓他們“不可故違以傷和氣”。紀律也格外森嚴,規(guī)定“妄戮之人,雖建功不得贖罪”。寫給眾位將領的諭告里,更點出了諸如防止敵人埋伏,提防炎熱天氣和當?shù)匚烈?,以及安撫當?shù)匕傩盏取白⒁馐马棥?。此外朱棣還出奇制勝,派太監(jiān)馬彬調集廣東、福建兩省水師,沿海路至占城(越南南部),堵截安南逃兵。太監(jiān)統(tǒng)軍,由此而始。
孰料出師不利,“征夷將軍”朱能行至廣西龍州時病逝,年僅31歲的張輔臨危受命,代理征夷將軍一職。張輔勉勵眾將“昔開平王(常遇春)遠征途中去世,歧陽王代之大破元軍,我雖不才,愿效前輩”。是年十月,張輔部進入安南境內(nèi),穩(wěn)打穩(wěn)扎,連克隘留、雞鳴兩關(今越南甘塘、老街),與另一路大軍沐晟部會師,合力進攻安南北部重鎮(zhèn)多邦。多邦,即今日越南的諒山,自古有“下諒山而越王降”之說,原因在于諒山險要,而其南面卻一馬平川,大軍可長驅直入。胡氏父子也知此戰(zhàn)重要,在多邦(諒山)以宣江、桃江、富良江、陀江四處天險為依托,在當?shù)貜V挖戰(zhàn)壕,修筑防御要塞,密置弓弩火器,其弩箭與火器彈丸皆用毒藥浸泡,沾之即死,各式城柵相連900里,更“全民皆兵”,盡發(fā)舉國近百萬兵民參戰(zhàn),可謂是15世紀越南版的“馬其諾防線”。張輔深知“此城一破,便如破竹”,于是精心策劃,先穩(wěn)住營盤,繼而派小股部隊陸續(xù)發(fā)動佯攻,牽制敵注意力,直到十二月五日夜,決戰(zhàn)打響,明軍發(fā)動突襲。之前在護送陳天平時遭安南算計的都督黃中主動請纓,率敢死隊(即當初護送陳天平的4000士兵)突圍,強攻多邦東門,士兵各個爭先赴死,在付出了傷亡過半的代價后,終登上城頭。打開了缺口,30萬明軍順勢強攻,胡家父子苦心經(jīng)營的“多邦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城破之時,安南軍殺出“回馬槍”,派戰(zhàn)象反攻明軍,意圖力挽狂瀾。張輔早有準備,以火槍硬弩瞄準齊射,數(shù)千大象盡成“活靶子”,踩踏安南官民無數(shù),明軍乘勝追擊,終攻克多邦城,多邦主帥,安南“國防部長”阮飛明被殺,史載“斬俘無算”。今天不少越南史料考證,越軍在這場戰(zhàn)斗里的死亡人數(shù)不下10萬人,南征大局一戰(zhàn)而定,此后明軍長驅直入,至永樂五年五月,明軍在富良江會戰(zhàn)中徹底殲滅胡氏父子的水師,斬首3萬7千人,“溺死無算”。胡氏父子敗逃后被捕獲,押送京城斬首。至此,歷時1年的平安南之戰(zhàn),徹底結束。
平安南之戰(zhàn),張輔僅用1年時間,即攻克安南全境,“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三十萬”,可稱是不世之功。與今人想象不同的是,此時安南并非是普通的“蕞爾小邦”,多年以來其四處征伐老撾、暹羅(泰國)、占城(南越)等國,甚至年年騷擾中國廣西、云南邊境。其部分火器裝備,比明軍還要先進,之后明朝神機營的部分火器,就是從安南之戰(zhàn)繳獲越軍的火器里改良而來??梢?,朱棣平安南之役,實為保障邊境平安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爭,勝利也頗為不易。明軍之速勝,一者是張輔統(tǒng)籌有方,上下三軍用命,二者也是策略正確——攻心。自進入安南境內(nèi)開始,明軍便向當?shù)毓倜駨V發(fā)檄文,聲稱此來是助陳氏復國,告誡安南百姓不要“助逆”。此外,明軍大軍過處,皆紀律嚴明,與民秋毫無犯,更沒收胡家父子的“逆產(chǎn)”分發(fā)當?shù)刎毭瘢侥鲜棵駸o不“納款以降”。鼎定戰(zhàn)爭大局的多邦之戰(zhàn),即是明軍以當?shù)剜l(xiāng)民為向導奇襲成功,最終平滅胡家父子的富良江之戰(zhàn),更是明軍以反抗胡家父子統(tǒng)治的當?shù)亍傲x軍”陳封為先驅,一舉大破之。逃竄的胡家父子也被當?shù)匕傩詹东@了捆送給明軍。安南之勝,人心向背是為關鍵。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將捕獲的胡家父子捆送南京,并上報說陳氏宗族已被胡家父子屠盡,至今難覓宗族,當?shù)亍叭迳币采稀叭f民表”,請求允準安南歸附大明。朱棣下詔斬首胡家父子,大學士湖廣等人建議借機在安南設郡,將之并入中華版圖。朱棣的“燕王府舊臣”紛紛響應,盡管文臣解縉、楊士奇以及“第一謀士”姚廣孝等人竭力反對,但志得意滿的朱棣還是欣然采納,永樂五年六月一日,朱棣降《平安南詔》,晉升張輔為“英國公”,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郡,以工部尚書黃福為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正是這個看似“威服四夷”的決定,令本已南征成功的大明,從此陷入了長達十數(shù)年的“越戰(zhàn)”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