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誰有資格接朱元璋的班(3)

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 作者:張嵚


說完朱標,自然要說說朱標的弟弟們,那些覬覦皇位已久的藩王們。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建藩封王,封其24個兒子為藩王,分鎮(zhèn)各地,藩王擁有自己的“護衛(wèi)”,每年鈔5萬貫,米5萬石的供給。詔令一下,群臣嘩然,先后有葉伯巨、王樸、葉居升等大臣上書反對,盡遭屠戮。

有人指摘朱元璋此舉“不吸取歷史教訓”,而從當時看,分封藩王顯然是為“中央集權(quán)”做準備。在明初大封功臣,諸多功臣尾大不掉的背景下,分封藩王恰是牽制權(quán)臣,進而收攏軍權(quán)的最好方式。朱元璋也對藩鎮(zhèn)的危害采取了“預防措施”,編訂《皇明祖訓》,令諸皇子恪守執(zhí)行。多數(shù)藩王護衛(wèi)最多不超過5萬人,無力對抗中央。例外的,是9個擔負駐守邊疆任務的藩王,分別是:皇次子秦王朱樉,駐西安;皇三子晉王朱綱,駐太原;皇四子燕王朱棣,駐北平;皇十三子代王朱桂,駐大同;皇十四子肅王朱瑛,駐甘州;皇十五子遼王朱植,駐廣寧;皇十六子慶王朱栴,駐甘肅慶陽;皇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駐大寧;皇十九子谷王朱穗,駐宣化。這9位藩王皆擔負守土之責,雖按規(guī)定不能理“民政”,卻有權(quán)調(diào)動轄區(qū)內(nèi)的軍隊,供其統(tǒng)帥的軍隊皆在10萬以上,他們才是“中央政府”的最大威脅。而按照封建國家“長幼有序”的順序,真正對“繼承人”構(gòu)成威脅的,是三個人: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綱,皇四子燕王朱棣。

對這9位身負守土之責,卻足以威脅到中央政權(quán)的愛子,朱元璋同樣費盡了苦心,既悉心培養(yǎng),又嚴加防范。在他們年幼時,即宣召徐達、李文忠、郭英、耿炳文等功勛宿將,為皇子們講解兵法戰(zhàn)策,并嚴令“多教習實用之術(shù),莫拘泥兵法條文”。國家有戰(zhàn)事時,常令皇子們隨軍征戰(zhàn),親身體會戰(zhàn)事。其中的幾位皇子,更在其安排下與朝廷武將結(jié)成姻親,比如燕王朱棣娶了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寧王朱權(quán)納了長寧侯耿炳文的次女,武定侯郭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代王朱桂和遼王朱植。諸王就藩后,其岳丈家親屬皆被留在京城,以收牽制之效。太子訓導葉伯巨曾諫勸朱元璋對諸皇子“遣名師多教習仁義之法,以防二心”。朱元璋怒他“離間皇室宗親”,憤而將其拷問致死,但對其意見也盡數(shù)接納。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從全國各地精選10名“當世高僧”,分派給太子以及9位守邊藩王講經(jīng)說法,意圖通過此舉令兒子們懂得“仁德之道”“慈悲之心”。起初頗見效果,次年刑部尚書(司法部長)開濟上表稱贊此舉令各位皇子“深明陛下訓導之心,德行大進,諸藩有口皆碑”。但萬沒料到的是,這10位“當世高僧”里,分派到北平燕王府的,恰是后來朱棣的親信,策動謀劃“靖難之役”的第一謀士——姚廣孝。大亂的伏筆,正從此時種下。

生性猜疑的朱元璋,從分封建藩開始,提防的目光始終對準兩個人: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綱。先說秦王朱樉,他的轄區(qū)包括今天陜西全省、甘肅東部、青海北部,正是史家常說的“擁之即坐天下”的“八百里秦川”,論兵力雄厚,轄區(qū)幅員之廣,實為九邊諸王之最。朱元璋起初對他頗為器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時曾專賜詔旨,命他要“與民休息”,就藩之后,朱樉屢次率兵出擊青藏部落和蒙古,斬獲甚多。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朱元璋令他為監(jiān)督諸皇子行為的“宗人令”。因朱元璋多次暗示,南京無“王氣”,意圖遷都長安。得此暗示,朱樉賣力表現(xiàn),大興土木,不法行為也很多,他在轄區(qū)內(nèi)修筑宮殿,勞苦民力,其兵士也時常勒索地方,欺辱朝廷官吏。斗門知縣林云因勸阻朱樉部將征用木材而被毆傷,陜西監(jiān)察御史安然上表揭發(fā)朱樉部將借軍屯為名濫征民田,被朱樉部將“打擊報復”,竟被亂兵燒了府邸,險些殞命。當時的御史周觀政、韓宜可和曾任陜西參政的張來素等人皆曾上表彈劾,雖遭朱元璋嚴懲,但他對朱樉的厭惡之心也日生。尤其令朱元璋不滿的,是朱樉曾在青海、甘肅等地私自招募“番族壯勇”,不向朝廷上報,反編做自己親軍,此舉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借“擅修宮室,濫用民力”之罪,朱樉被召還京城,隨即被關(guān)入宗人府看押。朱元璋令太子朱標巡視陜西,查訪朱樉的不法行為。好在朱標厚道,巡視回來后極力為弟弟開脫,終讓朱樉得到赦免,放歸陜西。經(jīng)此大難,朱樉對太子感激不盡,從此小心做人。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樉病逝,臨終前叮囑世子朱尚炳道:“吾家受國恩深重,國家有事,汝要好生扶保社稷,勿生二心?!敝煸昂椭鞓烁缸拥摹凹t臉白臉”,恩威相施,終令秦王一脈忠心耿耿。

相比之下,皇三子晉王朱綱的口碑更差,他坐鎮(zhèn)的太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精兵強將甚多。洪武二十三年,朱綱率軍與燕王朱棣一起北征蒙古,關(guān)鍵時刻臨陣退縮,深入大漠不足幾十里就匆忙撤兵回師,不過也成就了朱棣燕兵孤軍深入大漠,大破蒙古騎兵的美名。同哥哥朱樉以及弟弟朱棣相比,他軍事才能相去甚遠,劣跡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史載他容貌“修目美鬢,顧盼有威”,行為卻是“敗絮其中”。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太原的路上,因嫌飯菜太燙,竟當場鞭打曾侍候朱元璋20年的老廚師徐興祖,氣得朱元璋派快馬送書訓斥:“徐興祖跟隨我20年,從未受過責罰,你竟敢當眾侮辱他,若再有類似事情,定懲不饒?!敝炀V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雖不像二哥朱樉那樣大興土木,卻在當?shù)貦M征暴斂,掠取民財。比如當時山西的農(nóng)民,除交國家賦稅外,每年還要交晉王過生日的“禮敬”,數(shù)額是國家賦稅的3倍。過往的商旅,甚至朝廷的官方商隊,也要向他繳納“保護費”。他的日常花費也驚人,身為藩王每年朝廷雖有厚賜,但于他“僅供月余之用”。當然他也不是沒做“好事”,太原城即是他主持重修,今為“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chǎn)”。對四弟朱棣,常年以來朱綱也百般提防,不但派特務潛入北平監(jiān)視朱棣,更利用入京朝見朱元璋的機會大肆“打小報告”。但他的不法行為終瞞不過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在秦王朱樉遭囚禁后不久,派駐山西的錦衣衛(wèi)經(jīng)歷楊贛揭發(fā)晉王朱綱九大罪,包括搜刮地方、敲詐官衙、驕奢淫逸、結(jié)黨擅權(quán)等,尤其是最后一條,幾與謀反無異,朱元璋大怒,要治其重罪。恰在此時巡視陜西的太子朱標路經(jīng)太原,朱綱借機對朱標苦苦哀求,隨朱標一道入京朝見,在朱標的好言相勸下,終令朱元璋肝火平息。躲過一劫的朱綱如二哥朱樉一樣,此后小心做人,卻意志消沉,“購美眷日日飲宴為樂,終不問兵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朱標先于其父朱元璋撒手人寰,謚號“恭王”。

而從后來“靖難之役”里發(fā)生的事情看,朱元璋對這兩個兒子做的一切還是有效果的。朱樉之子朱尚炳,朱綱之子朱濟喜,皆出兵勤王,與造反的“皇叔”朱棣血戰(zhàn)多年,雖未阻擊朱棣篡逆成功,卻可稱對“中央”忠心耿耿。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朱元璋對待藩王的學問,恰如著名明史學家孟森指出的:“中央朝廷與散布在邊關(guān)的地方藩王,是國家權(quán)力天平的兩端。雙方力量的平衡,就是國家政局的平衡?!苯K朱元璋一生,為維護這個平衡,他與朱標“分工合作”,恩威相濟,可謂是煞費苦心。

但這個“平衡”,卻終于在他死后,被起兵造反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打破了。論原因,還得說說朱棣本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