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獨尊儒術(shù)』奠基人(3)

不容青史盡成灰:兩漢卷 作者:張嵚


  

大多數(shù)時候以諂媚逢迎著稱的叔孫通,因此得到了劉邦的器重,也因此讓劉邦意識到儒家的重要性。但是這時期西漢的國策是黃老學說,儒家思想只是裝點門面的學問,之后儒家獨大的過程,是儒家由表及里,對漢帝國進行思想滲透的過程。

而這以后的叔孫通,卻讓世人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

公元前195年,西漢帝國又一次進入到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年的劉邦,已經(jīng)到了人生里的最后一年,彌留之際,思想?yún)s出幺蛾子了,眼見著大兒子劉盈不太成器,戚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如意聰明伶俐,便動了換太子的念頭。這是劉家的家事,呂后雖然反對,此時卻已失寵。就連跟隨了劉邦多年的“西漢三杰”張良也不敢硬勸,只是委婉地找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表達自己的立場。但誰都沒想到,一個從來不敢說話的人說話了——叔孫通。

叔孫通不但說話,而且反應(yīng)異常激烈,他給劉邦上了一道奏疏,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換太子導致內(nèi)亂以及秦朝換太子導致亡國的典故,堅決反對劉邦廢太子。見上了奏疏劉邦沒反應(yīng),叔孫通不罷休,拿出儒生“死諫”的勁頭來,竟然要當著劉邦的面橫刀自刎,逼得劉邦最后很無奈地表示,我就是隨便說句玩笑話,你別當真。按說到這里,已經(jīng)算是解決問題了,可叔孫通偏偏不罷休,他反而繼續(xù)說:太子位置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石,怎么能隨隨便便開玩笑呢?最后的結(jié)果,是逼得劉邦誠懇道歉,表示以后不再開這個玩笑了,這才罷休。

這件事叔孫通做得雖然勇敢,可也有人說他是投機。因為這時期呂后已經(jīng)專權(quán)后宮,只手遮天。廢太子的事情,遭到了朝臣上下的反對,不是劉邦想廢就能廢的,借著這個由頭,突然硬氣一把,在劉邦彌留之際討得下一代皇帝的歡心,這也不失為一種謀身之術(shù)。比如后來修《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就指責叔孫通此舉為“邀直名以諂媚”。但很快叔孫通就讓世人看到,他不是為了謀身。

劉邦過世之后,漢惠帝劉盈即位,這時期的漢帝國,依然在繼續(xù)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而呂后已經(jīng)權(quán)傾天下,劉邦寵愛過的戚夫人,說砍就砍,劉邦的兒子說殺就殺,無論是劉氏宗親,還是功臣宿將,包括周勃、陳平這樣的老勛貴,對她也暫且服服帖帖,輕易得罪她不得。

但第一個敢得罪她的,卻是叔孫通,得罪她的事,卻是一件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

事情是這樣的,漢惠帝每次朝見呂后的時候,都需要封閉道路,漢惠帝感到交通不便,就想重新修一條新路。按說這事是皇帝對母親盡孝道,無可厚非,偏偏叔孫通又上奏了,他認定漢惠帝此舉于禮法不合,屬于違制,竭力反對之下,路到底沒有修成,呂后也就這么讓他得罪了。這事讓當時人很不解,人家娘兒倆為了見面修個路,你激動什么?其實很簡單,叔孫通要維護的,是他苦心制定的儒家禮儀規(guī)范,要在黃老學說占統(tǒng)治地位的漢初,確立一塊儒家自己的根據(jù)地。因此,他錙銖必較,甚至不惜個人榮辱。

在這件事情之后沒多久,這位一生遭非議頗多的大儒,就告別了人世。比起當年他遭受的種種非議,這時期的儒生們,已經(jīng)把他看做西漢儒家的領(lǐng)軍人物,即使是幾十年后修史的司馬遷,也在《史記》中尊他為“儒宗”。事實上,正是憑借著他辛苦打下的這塊根據(jù)地,儒家文化一步步發(fā)展壯大,最終成為主流。

至于叔孫通為人詬病的做人問題,有個這樣的例子:制定禮儀后,劉邦賞賜給叔孫通的500黃金,叔孫通分文未留,全部分給了參與此事的儒生們。此事或許可以佐證:他諂媚、逢迎、奔走,并非為了個人的富貴,相反,卻為了一個簡單的理想——光大儒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