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 楔子

不容青史盡成灰: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作者:張嵚


在魏晉南北朝幾個世紀的歷史上,雖然同樣是南北對峙,國家分裂,但是這幾百年的歷史,往往被史家分成了兩段,一段是“魏晉”,包括從三國時代到東晉滅亡這段歷史;另一段是“南北朝”,即南朝宋齊梁陳政權(quán)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對峙階段。之所以這么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魏晉”階段,從魏到晉,即使國家分裂,卻終究還有“正統(tǒng)”政權(quán)存在,比如前者的魏,后者的晉,雖然這樣的正統(tǒng)只是在表面上。而在后來的南北朝時代,無論是統(tǒng)一北方的鮮卑北魏,還是輪流坐莊的南朝宋齊梁陳,都只能算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代表不了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這是封建社會的劃分觀念,而從國家統(tǒng)一的角度來說,從魏晉到南北朝,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國家從混戰(zhàn)變成了南北對峙,無論這期間政治風(fēng)云怎樣變化,南北之間的關(guān)系是戰(zhàn)是和,南北雙方的老百姓們,至少已經(jīng)開始享受長時期的和平生活了。中國南北大一統(tǒng)時代的到來,也是從南北朝的對峙開始成為現(xiàn)實的,從這個角度說,南北雙方促成這個時代到來的人,都可以說是歷史的功臣。

如果從社會階層的變化看,“魏晉”與“南北朝”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其實就進入了門閥封建社會,即由出身顯貴的世家大族把持國家政權(quán),壟斷國家的政治,中國社會的門第觀念,從此形成,干得好不如生得好,是這個時代的人的主要思想。這樣一個森嚴的門閥體系,從南北朝時代開始破產(chǎn)。北方方面,常年的戰(zhàn)亂,外加鮮卑北魏早期的大清洗,沉重打擊了北方門閥士族,魏孝文帝的改革,表面上提高了北方門閥士族的地位,其實卻促成了大量“寒門”出身的官員,走到了政治的前臺。北魏分裂后的東魏、西魏,后來演化成了北齊、北周,雖然這些政權(quán)都大量拉攏北方士大夫,尤其是士族階層,可是寒門勢力的崛起,以及士族階層的最終瓦解,這個大趨勢已經(jīng)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開始嶄露頭角。南朝方面,這樣的情景演進更快,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他們的開國皇帝,清一色都是寒門出身,僅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或許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比喻:魏晉時代,是“貴族中國”的頂峰,南北朝時代,是“草根中國”的開始。

在這場開始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當(dāng)屬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就這個歷史的重大演進而言,他的貢獻,絕不僅僅在于做上了皇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