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tǒng)一初期,司馬炎曾經大規(guī)模裁軍,削減軍費開支,但是對于軍隊問題,他絲毫不敢放松,而且曹魏滅亡的教訓,也讓司馬炎刻骨銘心。在司馬炎眼里,曹魏政權的終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疏遠自己的親族,導致發(fā)生動亂后,國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護皇室的地位。自以為找到歷史教訓的司馬炎,作出了矯枉過正的決定:大肆冊封宗室為王,并且給予宗室掌握軍隊的權力。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把剛剛統(tǒng)一的中國又拆分得四分五裂,西晉的“中央集權”也被大大削弱。僅僅是公元265年這一年,司馬炎就冊封了27個諸侯王,之后斷斷續(xù)續(xù)分封,這些諸侯王們以郡為國,大的諸侯王,有兵馬5000人,小的諸侯王有兵馬3000人。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里,有收取租稅和掌握軍隊的權力。從表面看,司馬炎此舉防范了諸侯作亂的可能,他冊封的諸侯王,軍隊人數最多的也就5000人,單獨的一個諸侯王,論實力根本無法同中央政府抗衡。但是這時候的諸侯王,他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可以在自己的領地里收取租稅,雖然不掌管領地的民事,卻擁有自選國中官屬的權力。在中國日益走向封建大一統(tǒng)的趨勢下,這樣的分封顯然是歷史的倒退,注定要受到歷史的懲罰。
僅僅冊封諸侯王,在當時的西晉政權里,是不會產生太大風浪的,就算諸侯王們有反叛之心,他們的兵馬也無法和朝廷抗衡。司馬炎企圖通過分散諸侯王力量的方式,既達到讓諸侯拱衛(wèi)中央的目的,又讓諸侯們不至于成為中央的威脅。他冊封的諸侯國多,力量特別分散,但是我們仔細看下的話,就能發(fā)現其中的問題了。這些諸侯王們,雖然單個掌握的軍隊少,但總數卻已經占了西晉軍隊數量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國家軍隊中的近一半,已經被司馬炎給拆零散了。這樣做的嚴重后果,就是一旦國家真的發(fā)生變亂,這些分散在各個諸侯國里的軍隊,很難在關鍵時刻迅速集結起來,更不要說拱衛(wèi)皇室了。事實上,在導致西晉滅亡的五胡十六國大亂中,這樣的情景,不止一次在出現。
司馬炎在冊封了諸多諸侯王的同時,雖然注意到防止諸侯勢力尾大不掉,但是他又不斷給這些諸侯王更多的政治特權。比如他任用諸侯王出任掌握國家軍政大權的各類官職,幾個比較大的諸侯王里,趙王司馬倫曾經擔任過關中都督,汝陰王司馬俊曾經擔任過豫州都督。這樣一來,對于那些本身就位高權重的諸侯王來說,可謂如虎添翼,他們既做享受特權的王爺,又做執(zhí)掌國家軍政大權的朝廷命官,集巨大的權力和崇高的地位于一身,西晉時代的“中央集權”,很大程度上都被他們分掉了。
在司馬炎的分封政策里,各個諸侯王有權力挑選自己王國的官屬,那些能夠獲得都督要職的諸侯王們,甚至有權力組建只對自己負責的幕僚。無論是幕僚還是屬官,他們大多數都來自于一個階層:寒門。在當時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以及優(yōu)禮世家大族的政策下,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出身,是很難在政府里一展宏圖的。那些胸懷大志的民間草根們,也就只好再次尋找晉升之路,而為諸侯王們做幕僚和屬官,就成為了另一條新出路。長期以來,這些寒門子弟都受到世家大族的壓制,自然對世家大族深惡痛絕,所以他們一旦得到諸侯王的信任,成為其身邊的重要人物,就會利用一切機會,對世家大族進行反攻倒算,而反攻世家大族的最好手段,就是趁著天下大亂的時候,最大限度地削弱他們。如此一來,在唯恐天下不亂的問題上,這些諸侯王身邊的寒門隨從幕僚們,比諸侯王本人還積極,在之后西晉的歷次變亂中,都有他們推波助瀾。在這樣的局面下,西晉的變亂,也就越發(fā)不可避免。
西晉王朝的政權,在晉武帝在位的時候是非常穩(wěn)固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晉武帝苦心營造的這個制度體系,短期之內確實能夠實現一種高層權力的平衡。在國家權力分配和利益分配上,這個體系幾乎兼顧了所有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即司馬炎用高官厚祿,抬高世家大族的地位,然后再用冊封諸侯的方式,將國家政權牢牢地把持住。但是,這個體系的平衡,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國家的皇帝,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否則,他是壓不住這個權力的天平的。
對司馬炎來說,做到這點顯然是很容易的。他本身就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物,擅長玩弄權術,曹魏政權都被他玩死了,在這個權力體系中維持平衡,當然不在話下。可不是每個皇帝都有他這樣的能力,比如被他立為太子的兒子司馬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