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字景升,山東高平人,他是西漢景帝的后人,比起劉備“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他可以說“根正苗紅”,他家的經濟條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劉備那樣去賣草鞋。身為正統(tǒng)世家大族,劉表從年輕時候開始,就是一個政治運動里的“高光”人物。他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學問師承方面也不簡單,師父是東漢時期大儒王暢。王暢是東漢后期儒學的重要人物,積極倡導中庸之道,對后世影響深遠。劉表年輕的時候開始,就師從王暢,這一番求學經歷,讓他成為彼時東漢知識界的才俊,也改變了他以后的命運。
雖然學的是中庸,但年輕時候的劉表,一點也不“中庸”,相反卻是個棱角分明的“憤青”。劉表的青年時代,正是漢桓帝、漢靈帝等“昏君”在位的時期,這一時期東漢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專權。年輕的劉表,對宦官非常痛恨,他在東漢的最高學府——太學求學時,曾經帶領太學生們發(fā)動請愿,要求把持政權的宦官們“下課”,還多方奔走,聲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們。尤其是在宦官們準備發(fā)動清洗、迫害士大夫的時候,派人到太學清查誰曾與朝中士大夫往來密切,別人都不敢說話,劉表第一個挺身而出,在“名冊”上寫下自己的名字。這些早年的經歷,讓他聲名鵲起。在當時,他是著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還有張隱、薛郁、王方、宣靖、公緒恭、劉迪、田林7人。這8個人,是當時東漢知識界公認的既有學識,又敢于鐵肩擔道義的青年才俊,“入圍”的條件極高,既要出身名門,又要有驚天動地的壯舉,能位列其中,足見此時劉表聲名顯赫。
出名是要付出代價的,沒做幾天“八俊”,清算就來了。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發(fā)的宦官趙津、侯覽等人,秘密整理了大量黑材料,誣陷士大夫們圖謀不軌。偏聽偏信的漢桓帝,隨即逮捕了李雍等士大夫,并將這些人稱為“黨人”,在全國撒網(wǎng)搜捕其同伙,這就是東漢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這場對士大夫們的迫害,前后綿延數(shù)十年,遭逮捕的知識分子有上千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網(wǎng)后,宦官們隨即羅織罪名,公布了涉嫌謀反的“黨人”名單,劉表的名字赫然在列,堂堂皇族,這下?lián)u身一變成了“欽犯”。好在當時劉表人緣比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連朝中的宦官里也有他的朋友,外加他是皇族,躲了一段時間后,最后被赦免。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也過了幾年擔驚受怕的日子。
這場震撼東漢帝國的大案,影響了劉表的處世觀念:激憤救不了國,轟轟烈烈反抗,結果卻是滅亡,那么這樣的反抗又有什么意義?如果說之前的劉表,只是學過中庸,那么從此以后,他開始理解“中庸”,到他后來縱橫捭闔的時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黨錮之禍”后,劉表東躲西藏,僥幸在這場大清洗中幸存了下來。他重見天日,是漢靈帝在位解除黨禁之后。這已經是公元2世紀的晚期,劉表的青春時代早已過去,常年的浮沉,讓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包h錮之禍”解除后,劉表先在中央任閑職,他很會打理關系,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和他相處得不錯。到了公元190年,劉表終于得到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荊州牧。這時候的東漢帝國,已經不復當年的“中央集權”,國家正處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劉表就任的荊州,在當時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的地方。之前的黃巾起義,荊州是主戰(zhàn)場之一,在戰(zhàn)亂中遭嚴重破壞。董卓之亂之前的兩個荊州牧,一個被當?shù)貋y民打跑了,一個被南方前來騷擾的部落給殺了。東漢政府此時的局面也很麻煩,權臣董卓從河西進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權,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專權的北方諸侯們,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發(fā)動了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位于洛陽南面的荊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穩(wěn)定的后方。劉表之前的一個荊州牧是王睿,在孫堅征討董卓的時候,因為拒絕和孫堅合作,竟然被孫堅逼得自殺,此時的荊州,也因此陷入亂局了。為了穩(wěn)定荊州,董卓想到了劉表。
這時候的劉表,已經在東漢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包h錮之禍”結束后,他先做了大將軍何進的幕僚,何進因為和宦官不和,企圖邀請邊將進京誅殺宦官,卻被宦官們搶先一步殺害。接著董卓進京,把持大權。劉表僥幸在這場大亂里保住了性命,這期間宦官得勢的時候,他不得罪,后來董卓來了,他照樣服服帖帖,已經成了典型“墻頭草”人物。王睿死后,董卓面臨北方各路梟雄的討伐,需要一個聽話的老實人來鎮(zhèn)守荊州。素來老實巴交的劉表,就成了最好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