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原產(chǎn)于西亞,長期以來一直是在地中海地區(qū)的主要調(diào)味品。在古埃及,大蒜備受推崇,甚至曾被當作貨幣流通。而以大蒜作為護身符的習俗,至今仍流行于希臘等地。
在我國先秦的烹飪史料中,烹肉時去腥膻調(diào)料有蔥、姜、芥、韭、薤,就是沒有見到關(guān)于蒜的記載。而據(jù)漢代王逸所著的《正部》稱:“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也就是說,大蒜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傳入中國的。
張騫于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開始出使西域,12年所經(jīng)之地有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一帶)、康居(今中亞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等。當時西域人被為胡人,而宋代羅愿所著的《爾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體,愛其芳氣,又以護寒”的說法,可見古時大蒜在西域是很流行的。綜合這些史料,我們可以認為,大約是在公元前126年,即張騫出使西域回國的時候,大蒜正式在中國落戶。
張騫帶回的大蒜,當時被稱作“胡蒜”,而在此之前我們本土就有另一種“小蒜”。在《本草綱目》的“菜部”中,列在前面的“蒜”其實是指小蒜,又名山蒜、茆蒜。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大蒜,被李時珍列在小蒜后面,名為“葫”,很可能就是因為它是從西域胡人那里傳來的?,F(xiàn)在的日文中,大蒜還可以寫成“葫”,保留了這種稱謂演變的遺跡。
大蒜傳入我國后,還繼續(xù)向東流傳。大概可以推定在第10代崇神天皇(公元前79年~公元前30年)的時代,大蒜經(jīng)朝鮮半島傳入了日本。當時崇神天皇命令加入日本籍的朝鮮人(又稱歸化人)去濟州島取橘子的種子,歸化人取回橘子的種子的同時還帶回了大蒜。從那時起,大蒜在日本也開始了它的繁殖。
在日本的《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已有了關(guān)于的“蒜”的敘述,而在《源氏物語》的一節(jié)中,記載了一個女子將大蒜當作“極熱的草藥”,用來治療感冒,然后因為蒜臭而回絕了情人來看她的故事??梢姡笏庠谡麄€東亞地區(qū),都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