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講研究法有三種:時代的研究法、宗派的研究法、問題的研究法。本講義以時代為主,一時代中講可以代表全部學術(shù)的人物同潮流。但是問題散在各處,一個一個的講法,幾千年重要學說的變遷,重要問題的討論,先后的時代完全隔開了,很不容易看清楚。添這一章,說明儒家道術(shù)究竟有多少問題,各家對于某問題抱定何種主張,某個問題討論到什么程度,還有討論的余地沒有,先得一個簡明的概念,往后要容易懂些。以后各家,對于某問題討論得詳細的,特別提出來講;討論得略的,可以省掉了去。
真講儒家道術(shù),實在沒有多少問題。因為儒家精神不重知識--問題多屬于知識方面的。儒家精神重在力行,最忌諱說空話。提出幾個問題,彼此互相辯論,這是后來的事;孔子時代原始的儒家根本沒有這種東西。近人批評西洋哲學說:“哲學這門學問不過播弄名詞而已?!闭Z雖過火,但事實確是如此。哲學書籍雖多,要之僅是解釋名詞的不同。標出幾個名詞來,甲看見這部分,乙看見那部分;甲如此解釋,乙如彼解釋,所以攪作一團無法分辨。專就這一點看,問題固不必多,多之徒亂人意。許多過去大師都不愿討論問題,即如陸象山、顧亭林,乃至顏習齋,大概少談此類事,以為彼此爭辯,究竟有什么用處呢?顏習齋有個很好的譬喻:譬如事父母曰孝,應(yīng)該研究如何去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才算是孝。乃歷代談孝的人,都不如此研究,以為細謹小節(jié),反而追問男女如何媾精,母親如何懷胎,離去孝道不知幾萬里。像這類問題,不但無益,而且妨害實行的功夫。
理論上雖以不談問題為佳,實際上,大凡建立一門學說,總有根本所在。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學說?如何才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有多少原理藏在里邊。所以不討論學說則已,討論學說,便有問題。無論何國,無論何派,都是一樣。中國儒家哲學,所討論的問題雖然很少,但比外國的古代或近代,乃至本國的道家或墨家,都不相同。即如希臘哲學由于愛智,由于好奇心,如何解釋宇宙,如何說明萬象,完全為是一種高尚娛樂,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至于實際上有益無益,在所不管。西洋哲學,大抵同實際發(fā)生關(guān)系很少。古代如此,近代亦復如此。中國的道家和墨家,認為現(xiàn)實的事物都很粗俗,沒有研究的價值;要離開社會,找一個超現(xiàn)實的地方,以為安身立命之所。雖比專求知識較切近些,但離日常生活還是去得很遠。惟有儒家,或為自己修養(yǎng)的應(yīng)用,或為改良社會的應(yīng)用,對于處世接物的方法,要在學理上求出一個根據(jù)來。研究問題,已陷于空,不過比各國及各家終歸要切實點。儒家問題與其他哲學問題不同就在于此。儒家的問題別家也許不注重,別家的問題儒家或不注重,或研究而未精??疵髁诉@一點,才能認識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