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三人行之邁克爾(9)

尋找楚門:彼得-威爾的世界 作者:(英)喬納森·雷納


這個場景從視覺上代表了他有限的選擇:要么必須走向明亮的地方來加入這個團體,要么回家。邁克爾再一次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大量的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但如果與這個群體在一起,這個小圈子更傾向于維護權威,而不是為青年的懷疑提供答案。

由于片長只有30分鐘,使得短片《三人行之邁克爾》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論文,來論述青年文化現(xiàn)象或當代政治,但它確實成功地將一些當前的問題和電影風格融合在一起。它和其他兩部組成《三人行》的短片在上映時都得到了好評,但《三人行之邁克爾》成為“在人們心目中這部集錦片的代表,以及聯(lián)邦電影協(xié)會所拍攝電影的一個巨大飛躍的體現(xiàn)”。這部短片的蒙太奇場景不僅僅只是描繪他的精神狀態(tài),而且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并與變化中的模式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影片的視覺特征與影片的主題和諷刺有著相關的聯(lián)系,音響和音樂則似乎與當時的工作環(huán)境有關。在一次訪談中,威爾承認:

在那些日子里它們是對白的替代品。我們不知道怎么為澳大利亞人寫對白,演員也不太適應說那些對白……所以我用了許多竅門來使影片用最少的對白……事實上剪輯師韋恩·勒克洛斯(Wayne Le Clos)幫助我解決了很多問題。盡管我最終達到了合理的技術水平,影片在當時也獲得了榮譽,但我并不真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只是一直向前走,只是在片場負責讓一切都按計劃進行,把技術問題拋在我的腦后。

用歌曲代替對白的表現(xiàn)技巧成為一個早期的例子,說明了可以有目的地使用音樂來增強影像的力量。威爾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進一步完善了這個技巧,在這部短片中,這個明顯的特征并沒有使人忽略掉其他可識別的風格元素,如全片中嚴格的畫面框架設計,這種構成上的特征同樣在《最后大浪》、《水管匠》(1979)和《綠卡》中使用;又如在家庭中的照片和時鐘,它們在《懸崖上的野餐》和《死亡詩社》中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為了回應青年文化討論的論題,威爾和他的合作團隊制作了這部在那個時代既引人注目但又恰如其分的風格的電影,同時使得導演的個人視覺表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些元素在政治和文化上得到的回應,激發(fā)了一種對視覺風格的采用,那就是只提供一大堆圖像,而不是一組有順序的、可消化的信息,這種風格很適合這部電影和主人公的不結盟態(tài)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