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不是專家談教育(2)

吾意獨憐才:五常談教育 作者:張五常


一九七○年,我的一個外甥在香港沒有大學收容,跑到美國去跟我讀書。孺子可教,只六年他就拿到博士。我教他什么呢?第一,周末要跟我去釣魚,不準讀書。第二,垂釣或下棋之際我教他怎樣找重點,尋興趣。第三,選老師時不要管教得好不好,但求老師博而深。這位外甥的名字是S。Y。Chiu。今天,在國際學術上,沒有一位研究細胞的學者沒聽過他的名字。

一九七九年,我替兩個在廣州的外甥女辦手續(xù),帶她們到美國跟我讀書。到美之初,她倆面有菜色,英語目不識丁,但六年后因為有學問而有了專業(yè)。是的,七十年代,有十多個在香港進不了大學的學子,到美國跟我求學,都有類似的成果。

其實,我這個非教育專家的所謂教育,教來教去都是那幾句。學問要從興趣入手,在重點出擊。腦子要多休息,但讀書時要集中,心領神會。任何科目,值得讀的文章不多,所以選文而攻之所花的時間應該比讀的時間長。讀不是信,而是考慮,所以每有會意,就要停下來細想。選老師的唯一準則,是學問的水平,不顧其他。發(fā)問很重要,所以要想好題目,一見到老師就問。如上所說的法門,顯淺不過,但全部都是與香港的教育制度脫了節(jié)的。

我教自己的兒女格外用心,是人之常情。兒女八二年從美跟我來港時,哥哥十歲,妹妹九歲。我為他們選校的問題,頭痛了幾個月。后來決定讓他們入讀英童學校,痛心地放棄母語。這個選擇的唯一原因,是英童學校沒有功課,回家不用讀書。我認為兒童要多玩耍,尤其是那些要用上想象力的游戲。

事實上,兒女在中學時,每次考試成績特別好我就有怨言。我對他們說,求學是長途賽跑,在中學時最蠢是跑在前頭,所以考試成績要保持在中上的位置,沖刺是二十五歲以后才開始的。后來他們到美國進了大學,兒子問:“我可以發(fā)勁了嗎?”我說可以加一點,但將來若要讀博士,真正發(fā)勁是開始寫論文的時候。殊不知我這個傻兒子在大學一年級就狂發(fā)勁,我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住!后來我跟他訂了一個協(xié)議:考試的前一晚不準讀書。他當然明白:用腦是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比賽前要休息。

今天,兒子在研究院,學醫(yī)及基因研究,深明求學之道。他知道考試但求及格有余,而成就是以研究的貢獻來量度。他少用筆記,買回來的書讀后全是新的。這些是但求理解而不論考試的行為了。

我的女兒是另外一個故事。她在大學是選修英語文學的。我多次勸導,也不能說服她畢業(yè)后到研究院去研究些什么??尚业氖?,她得到祖父的遺傳,自小下筆成文。今天她在美國工作,因為文筆流暢而雇主大不乏人。女兒的經(jīng)驗,使我意識到當今之世,在知識投資上回報率最高的,是語文。香港的學生真的是胡里胡涂了?,F(xiàn)在我要從另一個角度——一個強詞奪理的角度——來表達我對一些所謂專家的觀感。在大學念書時,老師阿爾欽對我說了幾句影響了我之后的一生的話。他說:“我知道你是可造之材,但你要知道,成功只能以效果——而不是以意圖或熱情——來衡量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