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主:曉東,心理醫(yī)生
事件記錄:
得知出差講課的日程已定,曉東即刻感到不安起來。他恐懼將自己展示在大庭廣眾之下,他 不知道自己到底值幾斤幾兩,不知道自己能否壓得住一個幾十人的講堂……一句話,他找不 到自己,更不敢想象自己能否成功。可畢竟,他是應邀去講課的,在成功地治療了幾個家庭 的創(chuàng)傷,讓他們重新找回天倫之樂后,這些熱心的朋友,為了讓更多的家庭創(chuàng)傷得以治愈, 為曉東――他們的講師聚集了幾十個家長聽聽曉東的課,在那些人看來,曉東不僅是位心理 咨詢師,還是他們的救星,曉東有能力治愈更多的家庭頑癥。
曉東雖然是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可是從未講過課,他只習慣于默默地做事,從小到大,他 幾乎是在父親的“否定”下長大的,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父親總能給他找出 毛病,否定他的做事能力,因此,他在與人的接觸中,只能在非正式場合下侃侃而談,卻不 能當著許多人的面表達自己的才智。
幼時經(jīng)歷:
曉東在很小的時候就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學東西很快而且極為聰明,特別是喜歡自己做玩 具。但當他親眼看到自己制作的玩具被家長毀掉,并教訓他不務正業(yè)時,他締造的一個個美 夢破滅了!后來,他開始罵著拒絕接受家長給他的一切安排,拒絕啃那一摞摞必須溫習的課 本,一直到高考,落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結果。之后,父親為他連續(xù)報了三期補習班,旨在 一定要考上大學,但都沒能如愿,于是,從那些玩具、作品被毀,到高考、補習、落榜…… 挫敗感伴隨了他整整18年,上學的經(jīng)歷,對于他來說,就是恥辱的歲月!只有等自己做了心 理醫(yī)生,他體內的潛能才一下子全部釋放出來。
如果我們把曉東這種成與敗的過程連成一條線,我們不難看出,他幼時的心靈手巧,兌現(xiàn)了 長大后的治療技巧;幼時的聰明伶俐,兌現(xiàn)了長大后的個案療效,但幼時的被否定經(jīng)歷,也 兌現(xiàn)了他長大后無法展示自己的心理障礙。于是,當他得知要去講課,也就是要展示自己成 功的一面時,他又回到了那個屢屢被父親否定的童年,變得不自信起來。
心理分析:
毋庸置疑,沒有一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們對孩子的改造便不難看出,這個 愛是單純且笨拙的。就像一個人認為窩頭是最可口的,便硬會塞到孩子的嘴里,而原因只不 過是在他最饑餓的年代窩頭救過他的命,從此在他心里,窩頭與生命等值。對待自己的孩子 ,他當然會以生命付出,于是拿出生命的替代品:窩頭。并強迫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孩子吃 下去,認為這樣便可保住孩子的命。如此,他獲得了安全感,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盡到了 責任。
在此,他只忽略了一個問題:孩子不是他,環(huán)境隨著時間也變了。
這個家庭心理劇的主角是曉東,從幼時的家擴展到現(xiàn)在的家,如果不及時改正,還會引申到 各個“家庭”中。作為心理醫(yī)生的曉東。此時也應該為自己做個診療,把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未 來性格的形成進行一番深刻的剖析,在理療別人的同時,也理療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