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埃?/strong>
哈爾濱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似乎這地方太冷,不適合野心久留,所以它只聚集力量,至金、清兩代,女真與滿族,勢力一大,先后一涌入關(guān)稱王去。
這里也曾有過短時間的建都?xì)v史,即1115年金代的上京(現(xiàn)阿城市)都城,于今還殘存著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福埃?/strong>
哈爾濱在元朝時不過是匯聚了12個養(yǎng)狗的驛站,然后這地方又叫過一段時間的“富家甸”,至李鴻章大人跟俄國人簽署了《中俄密約》,因建造中東鐵路,而在這里設(shè)一個站,然后這地方就叫哈爾濱了。至于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那可沒個準(zhǔn)兒,因為,它到底是蒙語,還是女真語,反正都不容易搞清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曬魚場。
?。福埃?/strong>
哈爾濱最初是按照莫斯科設(shè)計的,所以,怎么看都像有點蘇聯(lián)的味道。
哈爾濱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叫作中央大街的地方,早年被稱作中國大街,巴洛克式的、雅典式的、法國先鋒派的、俄羅斯浪漫主義的建筑,使這條街道成為了世界各國建筑的博覽會。當(dāng)年這街道上一定還走著高頭大馬的斗子車,噼噠吧嗒地在兩邊建筑物上反射出清脆的聲響,戴著綴著花兒的法國軟帽的女人,以及花―――擺在街道兩邊的花,各式各樣的花,可是,這個時代是不值得歌頌的,大體只活在一部分老哈爾濱人的記憶里,私下回味回味,向往向往就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