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隋煬帝錯在哪(5)

不容青史盡成灰:隋唐宋元卷 作者:張嵚


是隋煬帝顯然又犯了開鑿大運河的毛?。翰偾?。隋煬帝的目的不是重創(chuàng),而是要畢其功于一役,徹底解決高句麗邊患。因此在大運河工程接近尾聲的公元610年,他調(diào)動百萬民夫以及118萬軍隊,發(fā)動了對高句麗的征伐戰(zhàn)爭。為了這場戰(zhàn)爭,他在山東蓬萊打造巨型戰(zhàn)艦300艘,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于這場強制勞動。公元611年隋軍出師,水陸并進,卻不料遭遇頑強抵抗,雖然隋軍前鋒一度殺到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卻終因孤軍深入而退軍,隋煬帝本部的30萬大軍,回國的竟然只有2700人。隨后的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煬帝又兩次出兵攻打高句麗,結(jié)果國內(nèi)發(fā)生了民變,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于高句麗”之說,主要是因為公元611年,因為抗拒征伐高句麗戰(zhàn)爭,山東農(nóng)民王博起義,揭開了轟轟烈烈的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序幕。二征高句麗的時候,重臣楊玄感又率兵造反,從此天下大亂不可收拾。說到這個教訓(xùn),后人總在說這場戰(zhàn)爭不能打,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這么打。

后世許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以當時隋王朝的實力,是很難一下子滅掉高句麗的。這個半漁獵的國家政權(quán)不同于游牧民族,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的毀滅性打擊就臣服,即使是后來盛世的唐王朝,也是歷經(jīng)了兩代君主的前赴后繼,最終聯(lián)合新羅,才將其徹底滅國。這個國家的堅韌程度和戰(zhàn)爭動員能力,遠強于突厥、吐谷渾等政權(quán),決不能以蕞爾小邦等閑視之。因此當時隋王朝最好的選擇,是通過有限的戰(zhàn)爭打擊其囂張氣焰,逐漸削弱,而不是一口吃個胖子。很顯然,隋煬帝又做了一個錯誤選擇。

至于他另一個讓后人詬病的事情:四處巡游。從當時情況看,也不僅僅是為了炫耀威儀,此時中國天下一統(tǒng),北方邊患未除,發(fā)動巡游,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但此時國家元氣大傷,百姓不堪其苦,偏偏隋煬帝又是一個講面子的人,皇帝講面子,下面大臣要面子,只能不要百姓的面子了。從開運河,打仗,到巡游,隋朝百姓連吃了3遍苦,國家折騰得奄奄一息,如此局面,不亂也難。

該怎樣評價隋煬帝的失敗呢?3件亡國的事,雖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最后終于釀成大起義,在天下大亂中亡國了,或許有一個比喻最恰當:隋朝,好像一個身體健康但有隱患的病人,先動了一場血管手術(shù)來消除隱患,繼而猴急著又不顧體弱去跟人打仗,接著又不顧身體盲目享樂,最后把自己折騰垮了。隋朝,就是這么一個可憐的病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