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是幸運的,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溘然長逝,年僅36歲。其子宇文赟即位,史稱北周宣帝。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被立為皇后,楊作為國丈,被立為大司馬,成為手握北周兵權的重臣。比起勵精圖治的宇文邕,這位宇文赟可謂“子不類父”。每日沉迷于享樂游玩,國家大事幾乎荒廢,對楊堅、宇文赟起先信任有加。他每次出外巡游時,都命楊堅在朝中留守,酌情處理國家大事。彼時楊堅,也就成了位高權重的駐國大臣。宣帝宇文赟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怒無常,更兼后來楊堅女兒失寵,且有傳言說楊堅有“不臣之心”,一次宇文赟宣召楊堅,在宮中埋下刀斧手,下令楊堅如果神色大變就下手殺之。
危急時刻,楊堅的冷靜再次救了他,他“行禮趨拜,一如往日”,終消解了宇文赟的殺心。?年后,這位喜怒無常的荒唐皇帝病逝,他年僅8歲的幼子宇文闡即位,史稱“北周靜帝”。帝國的權力剎那間出現(xiàn)了真空,楊堅的女兒成了太后,作為皇帝外公的楊堅自然地位攀升,成為執(zhí)掌朝政的輔政大臣。
而此時的楊堅,在“鎮(zhèn)定自若”數(shù)十年后,終于開始了奪權行動。就在北周宣帝過世前后的5天里,他先是設計命鎮(zhèn)守在外的北周皇帝五宗王入京,將5人軟禁,踢掉了掌權的絆腳石,繼而平定青州、勛州、益州三地叛亂。到公元581年春,楊堅先以北周靜帝名義加封自己為隋王,幾天后,就以“禪讓”把戲,成功地代周而起,建立了最終一統(tǒng)四海的大隋?朝。
楊堅的奪權,看似運氣頗好,而其伏筆,早在宇文赟任命他為大司馬時就已埋下。北周實行府兵制,剝奪宗室兵權,目的為強干弱枝,防范宗室叛亂,保證軍權集于皇帝之手,但人算不如天算,北周宣帝荒淫,北周靜帝更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權力真空下,宗室諸王無兵權,最終只能束手待斃。楊堅代隋,可以說是步步為營,最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