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3)

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 作者:劉余莉


二、切忌嫉賢妒能

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常嫉賢妒能,就不可能籠絡到人才。但是確有一些領導者,當下級的能力、水平趕上或超過自己時,就會如芒在背,總覺得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計找點別扭,甚至進行詆毀和誹謗,結果害人、害己、害國家。這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領導心理。不用本事大的干部,不用可能超過自己的干部,是一種"武大郎開店"式的用人方法。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韓信、張良,都是了不起的人才,在理財、用兵、謀略中,都比劉邦高出許多。但是,劉邦敢于起用良才,連韓信那樣從項羽手下逃過來的人物也照用不疑,委以重任。由于善用三杰,劉邦打敗了項羽,取得天下。劉邦自己也以此為榮,在總結成功的?驗時,他說:"夫運籌策帷賬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縱觀歷史,任何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人物,手下都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可謂謀士如云,人才濟濟。否則再天才的人物,單槍匹馬,也干不成"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yè)。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武藝十分精純,可算得上一個大英雄了,而且在起義、作戰(zhàn)過程中每戰(zhàn)必捷,未有敗仗。但他不注意收攏和使用人才,不能發(fā)揮"眾人"的力量,只靠自己單槍匹馬打天下。結果,韓信的將帥之才得不到施展,范增的過人智謀得不到應用,部屬多有怨憤之言,一些優(yōu)秀的人才不是被埋沒,就是出走他方,為別人效力。項羽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最后落得個"烏?自刎"的結果。由此可見,領導者一旦陷入"怕別人超過自己"這個誤區(qū),目光就短淺,心胸就狹?,作為就拘謹,事業(yè)就平庸。

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得人才而得天下,得人才而事業(yè)興旺發(fā)達",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真理。日本索尼公司的事長盛田昭夫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雇傭比你聰明的人,他可以加強你的長處,彌補你的短處。"如果因為部屬比你聰明,就覺得受到威脅,那就太荒謬了。

美國著名的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將我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之后,我將仍是鋼鐵大王。"在他去世之后,有一位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刻了這樣一句話:"一位知道選用比他的能力更強的人安息在此。"所以我們看到一個高明的領導者,對于高才是喜不是憂,是求不是棄,是扶不是壓,因為他們明白強將手下無弱兵,人才才是事業(yè)成功的希望。

02傳統(tǒng)德育注重人際和諧?

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表現出來的風范,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培養(yǎng)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人的道德教育。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這就是說,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將人善良的一面強化,過失之處糾正??梢姡赖陆逃俏覈糯逃暮诵膬热?。道德教育必須從修身即從身心和諧開始,進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倫理關系。因此,只有教育辦好了,人心向善,關系和諧,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真正、長久的幸福生活。

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說文解字》:"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因此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都遵?著孔老夫子的這一思想,音樂、歌舞、戲劇、詩詞等,無不是以宣揚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正氣上升,邪氣下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