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響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江南三大名樓中,數(shù)黃鶴樓最具傳奇色彩――不同于岳陽樓的軍略獨尊,也不同于滕王閣的政治意義,黃鶴樓更多的是因歷代文人墨客的仙臨,而成為了華夏大地文明的精神燈塔。它以一種無限輕盈的方式,越過千百年的時間丘壑,把雄偉的瀟湘云山、漢水長江,系在文學朝圣旅途上的人的靈魂深處。
對這個燈塔的高度,就連詩仙李白也保持著敬畏:只一首詩,就成就一幢建筑的盛名,這在整個中國古代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事。這是確鑿無疑的傳奇。成就傳奇的人,叫崔顥。
崔顥存詩極少,但只要留傳下這首《黃鶴樓》,就已經(jīng)足以在唐朝那個天才輩出的時代爭得一席之地了。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這樣贊譽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敝皇?,一般古人寫律詩,都是嚴格按照韻書來押韻。較有名的韻書有《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另外,最早的詩歌是用來吟唱抒情的近體詩,雖然很大程度上脫離了音樂的限制,但詩歌讀起來富有音樂感的平仄,仍被認為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另一個要素:對仗,更是古代文人學詩的基礎,幾歲小兒都懂得春冬相對之類。
這幾大要素,律詩本要求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尤其七律,更講究“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墒?,通觀《黃鶴樓》,且先不計較首聯(lián)中反復兩次出現(xiàn)的“黃鶴”――古人作詩,最忌諱用詞重復;第三句,竟然幾乎全是仄聲,接著又連用“空悠悠”三個平聲收尾!究其對仗,也讓人大為困惑,這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嘛。
崔顥生活的時代,律詩格式早就完備。那么,為什么這樣一首格韻大錯的詩,竟被后人無比推崇呢?
先人作詩,重氣韻而輕雕飾,“文以氣為主”。認為好的詩詞,用詞不得妨害整體的意境。而規(guī)則技巧更應該為氣韻服務,萬萬不能因為規(guī)則上的細微末節(jié),而損傷詩歌本身。之所以古人強調(diào)規(guī)則,是認為這些規(guī)則能更好的為詩歌服務,但不能以此為枷鎖,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