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這是典型的正話反說,而這種技巧,在很多年以后,他又用過一回,只是那回沒有成功而已。
嬴政自然知道李斯是在正話反說,他嘴角牽動了一下,接著掃視階下,最終下定決心開口說道:“人不貴無過,貴能改過。鄭國初為韓作間,然入秦以來,卻能不枉錯任,為秦謀利。先王立法,非以刑罰為樂,為安定百姓、取利國家也。今倘殺鄭國,不過舉手之勞,一時之快,有何益哉!殺鄭國為小,興關中水渠為大。昔日管仲射齊桓公,幾死,齊桓公終恕而用之,卒成霸業(yè)。今鄭國雖有大逆在前,寡人念其治水有功,人才難得,特赦之,使續(xù)修關中水渠,為萬世利?!?/p>
鄭國渠
嬴政金口既開,一切無可更改。鄭國于是重返關中,繼續(xù)修渠。后來,那條水渠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鄭國渠。對于鄭國渠在歷史上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給予了高度評價:“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倍ㄟ^一首當時傳唱的民謠,更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對鄭國的衷心感激。其謠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其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p>
鄭國渠造福了億萬平民,幫助秦統(tǒng)一了天下,而其在歷史上的影響,遠不僅如此。當今人緬懷漢唐盛世之時,也不應忘記,這兩大王朝的都城長安,正位于因鄭國渠而繁榮富庶的關中平原之上。如今,鄭國渠早已荒廢,難覓當年風姿,在今陜西涇陽縣,尚保存有其渠首遺址。
在當時秦國官吏的眼里,鄭國最終被嬴政赦免,是鄭國的勝利,更是李斯的勝利。這標志著李斯地位的鞏固,標志著外客在經過一場驅逐風波之后,重新成為秦國政壇上的重要力量。而雜治一戰(zhàn)過后,李斯的威望更是達到了空前的巔峰,用卡夫卡的話來說,就是到了第二天要為之追悔的程度。
嬴政十年這一年,實在是漫長的一年。在這一年,有太多太多的大事件發(fā)生。先是太后趙姬因嫪毐一案而被軟禁,繼而有二十七人為之死諫,復有茅焦為之再諫,趙姬終得重返咸陽,母子團圓。茅焦被拜為上卿,卻旋即掛冠而去。呂不韋失勢,被放歸封國河南。然后是鄭國間諜案發(fā),嬴政頒布逐客令,很快又廢除之。李斯晉升廷尉,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終于到了嬴政十年的歲末,李斯送走鄭國,回首這一年來的滄桑巨變,也是感慨萬千,恍如夢中。年關已近,李斯心想,這回總算可以歇一口氣了。
殊不知,這一年并不肯就此平靜地在日歷上被一翻而過。在魏國都城大梁通往咸陽的路上,有一人正葛衣竹杖,踏雪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