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近、現(xiàn)代的歷史有很大部分是向日本學習的歷史,但是直到現(xiàn)在,仍然學得難盡人意,更有甚者還有"留日反日"的傾向。 這是為什么呢?可能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國情不同"。說起"國情不同",那就太復雜了,說上他幾十年也說不清楚,因此就此擱筆也罷。
紅白杜鵑
在中國的時候,一提起杜鵑花,就會想起"杜鵑似火"這句話。杜鵑總是和燃燒的火,和姹紫嫣紅連在一起,杜鵑是熾烈的情感與季節(jié)的象征,古人吟詩也是如此,如孟郊的《酬鄭毗躑躅(杜鵑花)》:"不似人手致,豈關地勢偏。孤光裊余翠,獨影舞多妍。迸火燒閑地,紅星墮青天。忽驚物表物,嘉客為留連。"曹松《寒食日題杜鵑花》云:"一朵又一朵,并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到了日本后,看到杜鵑花的機會就更多了,一到五、六月份,無論是在寬闊的街道,還是在幽靜的庭院,到處可見盛開的杜鵑。有一天我去創(chuàng)價大學,更看到了杜鵑的奇景。從遠處望去,在校園起伏的翠綠中,杜鵑連成一片,像一片粉紅色的河流在蜿蜒流轉。但在我漸漸走近這片杜鵑時,發(fā)現(xiàn)這里并不是單一的粉紅色,在其中還有許多潔白潔白的花朵,和我同行的西田教授告訴我,那也是杜鵑,是白杜鵑。我不由得吃了一驚,在來日本之前,我只看過紅杜鵑,讀詩作文時涉及杜鵑,腦子里也盡是"杜鵑如火"的意象,萬萬沒想到杜鵑也如雪。
后來讀日本古代詩歌總集《萬葉集》又發(fā)現(xiàn),與其說日本人喜歡紅杜鵑,不如說他們更喜歡白杜鵑?!度f葉集》中將杜鵑分為三種,一種是白杜鵑,一種是丹杜鵑,也就是紅杜鵑,還有一種被稱為磯杜鵑,是指開在海岸巖石上的杜鵑?!度f葉集》中共有九首詠杜鵑之詩,有三首是詠白杜鵑的,還有三首沒有指明杜鵑的顏色;另有兩首詠磯杜鵑;詠紅杜鵑的只有一首。而這些詠杜鵑之詩,其主題基本上是詠物思人,表現(xiàn)悼念和思戀之情,如卷三中有詩:"風早(地名)美保(地名)灣,燦燦白杜鵑。見之心悲苦,思念故亡人。"卷九中有:"白鷺如柔紗,鷺坂(鷺坂山)白杜鵑?;ㄏ銤B我心,與妻共溫馨。"卷十中有:"繚亂敗醬草,煢煢白杜鵑。我心雖堅貞,傳言惑戀人。"
日本人喜詠白杜鵑而中國人好吟紅杜鵑是因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杜鵑的品種也不同嗎?稍微調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首先,日本大多數(shù)的杜鵑也是紅杜鵑,每到五、六月,說日本是"杜鵑如火"也不過分。那么中國是不是沒有白杜鵑呢?也不是這樣,中國僅云南省就有400多種杜鵑,不僅有紅的,還有白的、紫的、藍的、黃的,有深有淺,有濃有淡,色彩繽紛;有的如同弱草,有的能長成二十多米高的大樹,婀娜多姿,千差萬別。但是中國人一味喜歡紅杜鵑,甚至給它起了個愛稱,叫"映山紅"。日本的杜鵑花沒有這樣的愛稱,如果有了,很可能叫"映山白"吧?
那么,這種文學的差異就只能從文化心理的視點上找原因了。從色彩上來說,日本人比喜歡紅色更喜歡白色,而中國人則完全相反,這不僅表現(xiàn)在杜鵑花上,也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不然為什么中國的"新娘子"總是穿成個"紅似火",而日本的"花嫁"卻要穿成個"白無瑕"呢?
就此一點來說,我很慶幸來到了日本,因為我不僅知道了"杜鵑如火"的"真理",也知道"杜鵑如雪"的"真理",要不然至今仍然會"不惑而惑"了。
菖蒲在中國人看來,可謂"根本不深,花葉不美",但是日本人卻非常喜歡它,在描繪夏日的詩與畫中,那濃綠的葉子和細密的黃色小花吸引、點綴著日本人的細膩情感,使夏的清新和夏的情思淡淡地流動在心靈與自然之間。
僅《萬葉集》中,歌吟菖蒲的詩就有12首,其中著名詩人大伴家持作為"國守",赴任越中時所吟之詩最有代表性:"珍珠贈吾妻,菖蒲合花柚。連綴飾秀發(fā),思念滿枝頭。"
歌吟菖蒲,經(jīng)常和杜鵑鳥相配合,《萬葉集》中的12首詠菖蒲的詩中,有11首配以杜鵑鳥,不知是杜鵑凄涼的歌吟,唱開了菖蒲結滿濃密幽怨的小花,還是菖蒲充滿懷念的盛開,引來了杜鵑如泣如訴的鳴囀,《萬葉集》的詩人們在初夏的晨曦暮鼓中,一聽到飛來的杜鵑在深山里初囀,就想起菖蒲,就想到發(fā)髻上結滿思念的菖蒲的戀人:"杜鵑幽咽囀,相聞兩不厭。菖蒲結發(fā)時,再來凌空鳴。"菖蒲和杜鵑,都代表著初夏鮮亮的季節(jié),也都代表著初夏躁動而郁重的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