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的知識被打破,新的知識沒有建立的時候,人們形成盲目的狀態(tài)是正常的。但我們要有一種意識,要國際化就必須要研究國際的規(guī)則,所以說中國的白領我們必須要做的是了解著裝的規(guī)范知識,即TPO知識。
TPO知識系統(tǒng)是1963年日本半官方政府提出來的一個計劃,T是時間(time),P是地點(place),O是場合(ocasion),即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穿衣服的原則。為什么是在1963年提出來?1964年在日本召開東京奧運會,在召開之前提出此項計劃,初衷是使日本的國民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日本在1963年的時候的國力和我們現(xiàn)在的國力不能同日而語,但國際形象的注意度比我們要強得多。
我們回頭看中國隊奧運會入場式的服裝,恒源祥給我們投資的,產(chǎn)生西紅柿炒雞蛋是漫長妥協(xié)的過程,是決策和學術的妥協(xié)。我們團隊拿出了40多個方案,都是按照TPO的知識系統(tǒng)作出來的。體育總局聘請全國南北的專家開了一個說明會,針對我們40多個方案品頭論足,我作為團隊的負責人去陳述,這40多個方案專家?guī)缀跞糠穸?,專家在否定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方案,或者說是在我的方案的基礎上做了修改,矛盾的焦點在色彩,專家一致形成的共識是叫我們把中國體育代表團入場式服裝的總色調(diào)選擇為粉色,粉到什么程度呢?你們想象的最鮮艷的粉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聽完以后大跌眼鏡,我作了一個主旨的發(fā)言,粉色的主題是絕對不能使用的,按照TPO的原則,在男人的場合使用粉色有疑似同性戀之嫌,我的話一出一鳴驚人,是我把這個局面給挽救了,否則開幕式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堆粉色的衣服。我說如果要讓我提供理論依據(jù)提供規(guī)則的要求,你們隨時通知我,我會把一系列文本給決策機構。在荷蘭有一個巨大的派對叫粉色節(jié),是同性戀節(jié)日,納粹也曾將粉色的標識貼在同性戀身上,這不是我杜撰的,這是依據(jù)。還有,從第1屆奧運會到第28屆奧運會,哪一屆男人穿著粉色的西裝出來?這是概率論,即使有粉色也不是西裝,可能是T恤。這就是所謂的潛規(guī)則,國際慣例在這類大的盛會的時候都是有規(guī)則可循的。凡是發(fā)達國家入場式的服裝一定按照國際慣例去做,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加拿大、亞洲的日本、韓國,即使中國的香港、臺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香港和臺灣比北京的著裝國際化程度高多了,解讀規(guī)則比我們強多了。大家都知道,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先生第一次訪問大陸,他的裝束是非常講究的。我給大家講4級判斷的階梯,第1級是講究,第2級是得體,第3級是不適當,第4級是禁忌,連戰(zhàn)先生穿著黑色西裝銀灰色的領帶,他對第一次訪問大陸很在意很重視,因為銀灰色的領帶在正式場合中的級別是最高的。
中國改革開放是1980年代初,在開聯(lián)合國大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的服裝使世界敏感到了變化,趙紫陽穿了一件什么衣服呢?深藍色的西裝、白色襯衣、銀灰色的領帶,趙紫陽一站起來一片嘩然,下面開始騷動開始竊竊私語,主題是中國要改革開放。198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大陸每人一件西服是胡耀邦總書記提出來的,中國人由此形成穿西服的習慣。中山裝和西裝同時出現(xiàn),西裝開始走上坡路,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都是以西裝為主一直到今天。有天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持人張宏民穿中山裝出來了,世界又嘩然說中國要閉關鎖國,用裝束來推測中國的時局。因為這件事情,張宏民召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解釋為什么穿中山裝,張宏民說沒有規(guī)定主持人必須穿西裝但大家都習慣穿,中山裝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當時應該另一個人主播,那個主播生病了他臨時代替,中山裝和西裝的區(qū)別是更方便,不用打領帶,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選擇了中山裝,但沒想到造成這么大的政治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