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處于自上而下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下。自下而上的力量一直被壓抑,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的政治地位才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在思想解放的推動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自下而上的聲音也日益響亮。由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制都仍然處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質疑,至少是以溫和方式的質疑是允許的,但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不容置疑。
2001年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江澤民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把這個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的12億人口團結在現代化事業(yè)之下,那么“整個國家早就變成一團散沙了?!比藗兛梢跃妥鲆涣I⑸尺€是集體中的一份子哪個更好進行爭論,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如果沒有鄧小平堅定的總體目標,中國經濟奇跡的速度、進步和成功都不可能實現。
無論“人民”的定義如何,它都是中國政治體系的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等。在與約翰一次私人長談中,江澤民主席熟練地引用了林肯總統(tǒng)蓋茨堡演講中的結尾部分:“民有、民治、民享”。這是約翰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之一。如何理解人民在政治體制中的作用,這個問題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