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李大釗
辜鴻銘的國學功底在于具有高瞻遠矚地批判、理解中國思想的眼光……他并非純粹的國學家,但他只要具備理解、批判中國文化并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的能力,就足夠了,因為除此之外的研究,對他來說都是多余的。
——清水安三
吾人之于辜氏,毀之固屬無當,而尊之亦不宜太過。辜氏譬如有用之興奮劑,足以刺激,使一種麻痹之人覺醒;而非滋補培養(yǎng)之良藥,使病者元氣恢復、健康增進也。
——吳宓
生卒年 : 1857~1928
享 年 : 71歲
死 因 : 肺炎
最后的話 : 名望、地位都不過是泡泡,轉瞬即逝。
主要思想 : 西方文明已經破產,只有中國文明能救拔。
人生理想 : 復辟。
主要著作 : 《春秋大義》(即《中國人的精神》)、《尊王篇》、《張文襄幕府紀聞》等。
1917年,辜鴻銘踴躍參與“張勛復辟”,被封為“外務部侍郎”,12天后復辟失敗,辜鴻銘只好又回到北京大學教他的英文,不過等待他的卻是激進的師生們送給他的一頂“復辟論者”的帽子。為了避免政治上的攻伐,校長蔡元培不得不公開發(fā)表言論為他辯護:“本校教員中,有拖長辮持復辟論者,以其所授為英國文學,與政治無涉,則聽之。”
1918年,《東方雜志》上刊登介紹辜鴻銘思想在西方反響的《中西文明之批判》一文,對辜鴻銘的“東方文化優(yōu)越論”有肯定之意。帶有保守意味的《東方雜志》與新文化運動的輿論策源地《新青年》雜志分庭抗禮,“五四”前期影響頗大。陳獨秀率先發(fā)難,先對辜鴻銘進行定位——一個“君主論者”,然后就掀起了《新青年》與《東方雜志》關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大爭論,對保守論調狂轟濫炸,從此新文化運動氣焰日上,狂飆突進。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面對新文化陣營的譏嘲,辜鴻銘兩次在上?!睹芾帐线h東評論》上發(fā)表題目為《反對中國文學革命》和《留學生與文學革命》的文章,言辭激烈,譏笑胡適以“音樂般美妙的聲音”、粗庸鄙陋的“留學生英語”談論所謂“活文學”和“重估一切價值”,極力反對新文化運動。
辜鴻銘的反擊顯然勢單力孤,新文化運動的干將們對他一陣“炮轟”之后就掌握了話語權。
1923年1月,蔡元培因教育總長彭允彝克扣教育經費,無理撤換法專、農專校長,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重赴歐洲。辜鴻銘與蔡同進退,隨即也辭去北大教職。這可看做辜鴻銘在中國風云一生的落幕時刻。
此時,國民革命方興未艾,“舊派”人物日薄西山,還留著清朝辮子的辜鴻銘更是成了一個“完全過時”的可笑人物,備受時論的諷刺與奚落。
但辜鴻銘自己卻并不理會這些,1924年初的他已經67歲。他對大清朝的堅貞之心感動了廢帝溥儀,終獲召見,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中國傳統(tǒng)的君主。他覺得親臨了一個王朝的最后一道榮光,并深感榮耀。
據(jù)《辜鴻銘傳》描述,在太監(jiān)的帶領下,他來到了紫禁城的養(yǎng)心殿,平日里的辯才、自負和倔犟煙消云散,進門即拜跪在地上,三跪九叩,口中說著:“臣辜鴻銘向皇上請安。”
年方20歲的溥儀微微頷首,道:“起來吧?!?/p>
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在與辜鴻銘進餐時發(fā)現(xiàn),年邁體衰的辜鴻銘在溥儀面前敬畏得連話也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