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樂不思蜀,強(qiáng)顏歡笑,裝傻的亡國之君(2)

老子英雄兒好漢? 作者:張志君


這句話居然騙過了司馬昭,甚至騙過了與劉禪一起降魏的蜀漢舊臣郤正。宴會之后,郤正對劉禪進(jìn)言說:“主公方才的答話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馬公再問您這類話,您應(yīng)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zāi)苟荚谑竦?,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劉禪點了點頭。

幾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馬昭又一次問起劉禪是否想念故國,按照郤正的指教,劉禪背出了那幾句話,并裝作一副悲傷的樣子,只是竭力不讓眼淚流出來。司馬昭見了,心中有數(shù)(大概早與郤正有過溝通),突然說道:“你的話怎么這么像郤正的腔調(diào)?”

劉禪假作一驚,睜開眼,說:“您先生怎么知道?這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自此以后,司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對劉禪生毒害之心。

劉禪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jī)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

271年12月,劉禪在洛陽病逝,終年64歲。在中國歷朝歷代亡國之君中,劉禪的下場其實是最好的。

不管怎樣說,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絕對不在劉禪身上。

其一,先帝去世時,國家并不穩(wěn)定。當(dāng)年劉備去世之后,蜀國的兵力已經(jīng)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了,光從地圖上的疆域來看,魏占了大半個中國,而蜀國只相當(dāng)于魏的幾個州。不僅兵力弱,而且大將也弱。像張飛、關(guān)羽這樣的大將死后,蜀國能夠獨當(dāng)一面的人才乏陳可數(shù),而當(dāng)時的魏國卻人才濟(jì)濟(jì),如鄧艾、鐘會、王睿、杜預(yù),等等。

其二,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劉備這種以個人魅力統(tǒng)領(lǐng)群雄的君主,留給后來者的,必然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道德大山。

回看中國歷史上眾多新王朝的建立者,很多都是以“仁義”來表現(xiàn)超凡的品格,構(gòu)建魅力型的權(quán)威,贏得追隨者。劉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為了兄弟可以不要妻子,為了光復(fù)漢室,可以拋家棄子,可以說是古代帝王仁義形象的集大成者。但是,這種“魅力型統(tǒng)治”其實是很不穩(wěn)定的。因為這種以個人魅力構(gòu)建的統(tǒng)治,必然會隨著舊君主的離世而衰弱,而新繼任的君主往往很難具備開國之君那么強(qiáng)大的道德魅力。就好像當(dāng)年的關(guān)張二人,并不是因為劉備是劉皇叔,就死心塌地跟著劉備打天下。而表面上繼承了大統(tǒng)的劉阿斗劉禪,一無戰(zhàn)功,二無人氣,又憑什么來要求先帝手下的眾多能臣驍將聽從他的指揮呢?除了依賴諸葛亮,他別無他法。

同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像成湯、文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人格魅力集合諸侯,推翻舊王朝、開立新基業(yè)的。他們在世時諸侯賓服,王室上下不敢萌逆;一旦他們?nèi)ナ?,不是百姓造反,就是昔日跟隨他們的貴族王室謀亂。這是中國歷史上許多“二世之亂”的根本原因。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新君不是幼弱,便是與開國之君的人格力量相去甚遠(yuǎn)。

縱觀劉禪一生,多數(shù)時間,命不由己。出生不久,即被父親遺棄;好不容易在萬軍之中被人救出來,又差點被父親摔死;小小年紀(jì),孤身逃難;被人買來賣去,也是身不由己;當(dāng)了皇帝,還是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臨到最后,當(dāng)了亡國之君,更要強(qiáng)顏歡笑,整日裝傻。

劉禪的悲劇人生,非劉禪一人之過。只因他不幸出身在帝王家,而他的父親又太過完美。古老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注定了一個二世君主的悲劇,只給他留下一個“樂不思蜀”的笑柄和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罵名,悲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