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南一北、最初的兩個“太子案”都以認定當(dāng)事人為“假太子”結(jié)案。但是兩個案子都沒有嚴密的審理過程和讓局外人信得過的證據(jù),留下了許多疑問。民間紛紛傳說朱慈烺藏在民間,衍生出了在粵東嘉應(yīng)州(今廣東梅縣)陰那山出家為僧、歸隱四川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統(tǒng)治越來越鞏固。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三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對清朝的威脅也在減弱。盡管如此,在反清勢力心目中,明朝皇子始終具有強大的政治號召力?!爸烊印泵柧驮诖藭r出現(xiàn)。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人冒稱是崇禎第三子造反;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北京人楊起隆自稱是朱三太子在皇城根下造反;三藩叛亂時,福建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勾結(jié)臺灣鄭經(jīng)造反;康熙四十年以后,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的反清力量都以擁立朱三太子為旗號造反。在所有以“朱三太子”名義發(fā)動的起義中,對清朝造成最大威脅的是楊起隆起義。楊起隆長在皇城根下,深諳政治,明白“朱三太子”四個字的政治價值。于是他自稱是崇禎第三子,在北京的胡同里做起了皇帝,封官許愿,還勾結(jié)紫禁城的太監(jiān)定在1673年12月23日晚上放火殺進皇宮,復(fù)辟明朝??上淹礁婷?,楊起隆在混戰(zhàn)中沖出重圍,不知所終??滴跏拍辏ü?680年),清朝曾在漢中抓到一名自稱“朱三太子”的楊起隆。經(jīng)審問,此楊起隆非彼楊起隆。
可見,只要有反清情緒的存在,明朝皇子的存在就對清朝具有殺傷力?!爸烊印本蜁霈F(xiàn)。
有趣的是,這些自稱“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說自己名叫朱慈煥。而崇禎皇帝真正的第三個兒子是永王朱慈炯。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朱慈煥確有其人。他是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五歲的時候病死了。朱慈煥臨死前,突然對前來探望的崇禎說:“九蓮菩薩說:‘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讓他的兒子們都死掉?!彼^的“九蓮菩薩”是萬歷的生母李太后,是崇禎的太奶奶。崇禎帝聽后很害怕,認為朱慈煥不是凡人,就封他為“玄機慈應(yīng)真君”。清朝的造反者們頻以朱慈煥相號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稱,顯然是看中了“玄機慈應(yīng)真君”在民間的蠱惑力。歷代農(nóng)民起義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間宗教的力量,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至于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禎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說也很明白了。
康熙皇帝親政后,很在意隱匿在民間的前朝皇子們。為了撫慰人心,康熙皇帝對有關(guān)官員說要派人察訪明朝皇室后裔,授以職銜,讓他們世代守衛(wèi)南京孝陵,四時祭祀。幾個月后,有關(guān)部門奏報說,明朝“亡故已久”,子孫埋沒無聞,雖然經(jīng)過多方查訪,也沒有找到確實可考的嫡裔,建議委派一名地方官吏專門負責(zé)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關(guān)懷明朝之心。在公開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沒有放松對前明皇室,尤其是對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清朝在各地暗暗布下天羅地網(wǎng),展開大海撈針的搜捕,就是沒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臘月,山東省汶上縣解任在家的前饒陽41 縣令李方遠家里來了一位張先生。
張先生自稱是李方遠的“故人”。李方遠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想起這位張先生的來龍去脈來。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遠在一家路姓大戶家中見到一位豐標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談起來。先生自稱姓張,號潛齋,在浙中大戶張家為家庭教師。李方遠和張先生相談甚歡,交往密切,通過詩詞唱和很快就成為密友。后來,張先生漂泊他鄉(xiāng),李方遠則宦海沉浮,雙方拜別后已經(jīng)二十多年沒有聯(lián)系了?,F(xiàn)在,李方遠和張先生都已經(jīng)是白發(fā)老人,故人相逢,分外親熱。兩人立刻歡飲暢談起來。這么多年來,張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這次是來投靠李方遠,乞求李方遠能夠幫他謀求一教職,養(yǎng)家糊口。李方遠見張先生已經(jīng)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過對方苦苦相求,就安頓張先生在自己家和鄰近幾戶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