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1955年9月授銜時許多高級將領正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如戰(zhàn)役系52名學員中,有5名上將,23名中將,24名少將。有些是帶職學習,入學后仍兼原職,如秦基偉1955年3月任昆明軍區(qū)副司令員,同年9月入軍事學院學習,仍保留昆明軍區(qū)副司令職務,并任昆明軍區(qū)黨委委員;有些在學習期間任命了新職,如楊得志入學前任志愿軍司令員,學習期間被任命為濟南軍區(qū)司令員,在他學習期間,濟南軍區(qū)司令員職務由王新亭代理;有些是免兼原職,畢業(yè)后任命新職,如張震入學前為總參作戰(zhàn)部部長,入學后由王尚榮接任總參作戰(zhàn)部長。
57位上將授銜時大都擔任大軍區(qū)級職務,主要是各總部的副職,大軍區(qū)的正、副職,軍種和兵種的正副職。其中副總長有9位(包括兼職,下同),訓練總監(jiān)部副部長有6位,總政治部、總干部部、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副部長(副主任)各有3位。另外總參二級部有4位上將部長,顯示了總參作為軍事指揮中樞的重要性。大軍區(qū)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有17位上將,當時除了蘭州、新疆和西藏軍區(qū),其他各大軍區(qū)的司令員和政委都是上將。軍種和兵種的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副政委中有9位上將。5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上將擔任了更重要的職務,如蕭華、劉亞樓、蘇振華任中央軍委委員,蕭華、楊成武、王新亭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蕭華任總干部部部長、總政治部主任,蕭克任訓練總監(jiān)部部長,洪學智任總后勤部部長,楊成武在取消軍銜制不久任代總參謀長(1965年12月),許世友、劉亞樓兼任國防部副部長等。
177位中將授銜時大部分擔任兵團級領導職務,主要是總部二級部部長,總后、總財副職,軍兵種和大軍區(qū)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軍區(qū)海、空軍司令員、政委,軍事學院部、系領導,政治學院、后勤學院、總高級步校副職,志愿軍兵團級干部,等等。授銜時職務最高的是廖漢生,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當時國防部領導的級別很高,部長是彭德懷元帥,七位副部長中有四位大將(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兩位上將(蕭克、李達)。20世紀60年代,許多中將擔任了更重要的領導職務。當時總政6位副主任中的3位,總后的部長、副部長、副政委,總參、總政、總后三總部(總部體制已由八總部改回三總部)的大部分二級部部長,軍兵種、大軍區(qū)司令員、政委中的半數(shù)和副司令員、副政委中的大部,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的院長,海軍艦隊、軍區(qū)空軍司令員、政委等,均由中將擔任。60年代海軍流傳著“南瘸子、北拐子,東海臥著一只虎”的說法,即是對三大艦隊中將司令員吳瑞林(南海)、劉昌毅(北海)、陶勇(東海)的戲稱。
海軍三大艦隊司令:
三、首次授銜時各大單位主要領導人軍銜
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設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方勤務部、總干部部、訓練總監(jiān)部、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等八大部;全國軍隊統(tǒng)編為國防軍和公安軍;國防軍分為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四個軍種,加上公安軍,被稱為“五大軍種”;陸軍設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四個兵種領導機構;全國劃分十二個大軍區(qū);主要軍事院校除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外,還有總高級步校和軍事工程學院;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相當于大軍區(qū)級,直屬軍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