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外交建筑設施而帶來困擾和不便,1909年,美國商人組織了美國使館協(xié)會(AEA),旨在“促進和鼓勵美國政府在外國首都為其大使獲取永久性的住房”。 使館協(xié)會認為要求將個人財富作為從事外交工作的前提是不民主的,同時強烈主張擁有得體的使館建筑是必要的。1910年,眾議員弗蘭克·勞丹呼吁他的同僚們要讓美國外交官和其他國家外交官在同等條件下工作,選拔外交官要以才能為基礎。“任何職位都不應將有能力但卻貧窮的人排除在外”,他的話回應了進步運動的主題?!拔覀冊跉v史上一直自詡為一個由家庭組成的國家。難道要讓我們的國家‘無家可歸’嗎?”
1910年,美國貿易利益已遍及全球,卻仍只在四個首都——君士坦丁堡、北平、東京、曼谷——以及國際區(qū)域丹吉爾擁有外交建筑。而這其中,只有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和北平(現北京)的外交建筑被認為是“相配的”或是“足夠的”。由于當時尚無普遍認可的使館建筑原型,古典形式便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北平公使館由一名政府建筑師設計并親赴現場監(jiān)督施工,用于建設的絕大部分材料由美國進口。駐華公使保羅·雷斯池評價這座建筑“簡單而不失氣度,是莊重的殖民時期文藝復興建筑形式,建筑內部將官方活動需要的宏大空間和家庭生活需要的休閑環(huán)境令人欽佩地結合了起來”。雷斯池感激他所享受的舒適環(huán)境,那時許多美國外交官“除了旅館外無處可去”。
勞丹議員的呼吁終于在國會起了作用。1911年2月11日,國會首次通過了允許政府在海外購買土地并建造外交建筑的議案,即《勞丹法案》,授權政府每年最多支出50萬美元,同時每個項目支出不得超過15萬美元。首批實施該法案的項目是1914年在墨西哥城和東京購買建設用地。
墨西哥城項目是在財政部建筑監(jiān)督員辦公室指導下完成的,美國建筑師J.E.坎貝爾設計了宏大的別墅,建筑監(jiān)督員辦公室準備施工圖紙,并且監(jiān)督工程建設。東京項目并沒有實施,因為10萬美元的撥款對于新官邸或辦公用房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東京的建筑在1923年地震中遭損毀以后。作為1924年世博會計劃的一部分,1923年,美國在里約熱內盧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兩層建筑。來自俄亥俄州的建筑師弗蘭克·派卡德設計的這座建筑最終被用作使館辦公樓,但這個項目只是一個例外。盡管需求無處不在,但自《勞丹法案》通過至1924年間,美國僅增加了六處使館和公使館地皮或房產。
巴黎、奧斯陸、哈瓦那、圣何塞、圣薩爾瓦多、圣地亞哥等地的房產陸續(xù)得以購買。用于這些項目的撥款總計將近100萬美元。在巴拿馬城、巴黎和倫敦又免費獲得了三處房產:1916年,陸軍部將巴拿馬城一幢建筑交給國務院作為公使館;前美國鋼鐵公司老板麥倫·赫里克大使住在巴黎伊納大街寬闊的酒店里,對面就是特洛卡迪羅廣場,1917年,他把這幢房產捐給美國政府作為大使官邸(前法國總統(tǒng)府,直到1970年以250萬美元售出時,它一直是美國大使官?。?921年,J.P.摩根將他位于倫敦王子門13號和14號的住宅捐給美國政府作為永久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