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要么愛它,要么離開它(2)

看不透的英國 作者:馬建國


21世紀初,英國簡化了難民管理程序,縮短了審批周期。2001年,英國接收的新移民多達十七萬,而號稱“移民國家”的澳大利亞,同期移民人數還不足十萬。

如此的一個“大熔爐”,有價值觀的不同、社會層次的懸殊,外加宗教、文化的差異和國際各種勢力的對峙較量,極端時出現(xiàn)類似倫敦地鐵的爆炸似乎也不難理解。

“民族大熔爐”:英國首富與遭白眼的“外來戶”

英國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吸引了大批移民。根據英國《1971年移民法案》,英國政府向移民或難民申請者及其家人提供住房、生活津貼、免費醫(yī)療、法律援助以及學齡兒童的免費教育。此外,英國還有很多非政府機構,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為移民和難民提供服務。

從2005年到2007年英國財富排行?首位赫然寫著一個印度移民的名字——鋼鐵大王、印度人米塔爾,但更多的移民和他們的后代則在一個特殊的階層掙扎著:住廉租房、經濟不景氣時遭人白眼……

英國國際發(fā)展局開設有穆斯林工作部,英國外交部也設了朝覲辦公室,希思羅等機場專門開辟有穆斯林禱告的場所……

但民族和宗教的和諧共生在英國似乎不是一個靠簡單的硬件就能夠完成的任務。

作為外來移民中的重要一支,穆斯林早在16世紀就出現(xiàn)在英國社會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經濟逐漸復蘇,急需大量勞動力。為此,政府采取了鼓勵外來移民的政策措施,大?來自巴基斯坦等原殖民地國家的移民擁入英國,其中很多都是穆斯林。

上個世紀末,索馬里、伊拉克等地區(qū)發(fā)生戰(zhàn)亂,又有許多穆斯林難民來到英國。到2001年,英國的穆斯林已接近一百六十萬,分布在各大中城市。

英國有一千多座清真寺和許多穆斯林社區(qū)中心。倫敦的穆斯林人數接近倫敦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幾乎每個街區(qū)都建立了清真寺,這些清真寺不僅是禮拜之地,還指導和影響著穆斯林的生活方式。此外,英國還有近四百個穆斯林團體,其中1997年成立的英國穆斯林協(xié)會是英國最大的穆斯林組織,其宗旨是促進穆斯林積極參與和融入英國主?社會,為穆斯林在英國社會各階層中爭取平等﹑和諧與公正的權利。

為了使穆斯林和英國社會融合,英國政府想了不少辦法。除了以立法確保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受到保護和尊重外,英國近年開始公布穆斯林人口統(tǒng)計數字,使英國政府、議會等部門能更多考慮穆斯林的平等。

從2003年起﹐英國銀行和金融體系開設了專為穆斯林服務的伊斯蘭金融部。英國部隊的穆斯林現(xiàn)役軍人可保留短胡須﹐部隊還為穆斯林官兵開設禮拜室和清真灶。英國的穆斯林女警察和警官還可戴上專為她們設計的頭巾值勤,這在西方國家也是首例。

盡管英國對移民,特?是穆斯林移民的政策較為寬松,但多數穆斯林仍然遇到許多問題,不滿情緒在相當一部分人中存在,這為極端思想的傳播埋下隱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