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即便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兄弟倆回到家中,只是推說“胃不舒服”,不愿和家人進行溝通,說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他們沒有及時告知父母,開槍打中了公路上的旅游巴士車。甚至,當父親從城里回來,在飯桌上講起封路是因為可能有“恐怖分子開槍打死美國游客”一事時,兄弟倆已經(jīng)意識到,這件“恐怖事件”就是他們造成之時,他們還沒有把真相與家人溝通,爭取主動自首。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總是幻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是希望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事,能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得過且過。然而正因如此,潛伏的小禍就慢慢演變成了大禍。在企業(yè)中的溝通更是如此,員工不愿意溝通負面信息,尤其不愿匯報“情況到底有多壞”,這些就會讓企業(yè)在發(fā)生損害或危機時,往往會錯失可以挽救的良機。因此,很多企業(yè)都去評估“員工溝通的道德底線”,看他們什么時候才能把“到底有多壞”這樣的負面信息向領導者溝通清楚。
再有,大禍臨頭之時,警察找到了他們,父子三人的第一反應是逃跑,而不是投降和坦白交代。追擊的警察們開槍并打傷了大兒子阿曼后,連父親也阻止不了小兒子約瑟夫的開槍頑抗,因為他是開槍打中美國游客的直接肇事者,他也最怕警察上門,所以才會選擇開槍拒捕,而不是主動自首,與警察溝通事實真相。頑抗的結局,就是無辜的哥哥阿曼中槍而死,父親痛不欲生。在鮮血和親情面前,小兒子約瑟夫才醒悟到對抗不能解決問題,他扔掉槍,向警察喊話“美國人是我殺的,是我向你們開槍的,和他們無關……”這番喊話,才讓警察停止了開槍,約瑟夫被警察帶走了,留下身后,抱著他哥哥阿曼尸體痛哭的父親。如果當警察找到他們時,父親能夠立刻帶領孩子們出來,向警察認罪,大兒子也就不會無辜喪命了。
無論怎樣,事情都已經(jīng)發(fā)生,沒有人可以選擇“如果再回到從前”和“讓時光倒轉”,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逃避,而是主動的溝通。問題就是紙里包的火,不打開紙包,是無法熄滅火焰的。人們都害怕承擔責任,但是這種恐懼和躲避,無法解決問題,只能讓事情越來越嚴重。影片中小兒子約瑟夫,在心靈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克制了將要自己承擔責任的恐懼,扔槍投降,承認一切,使悲劇不再愈演愈烈。
1.2把悲傷留給自己
溝通事件主人公:遭遇槍擊的美國游客夫婦
這對美國夫婦理查德與蘇珊,他們剛剛有過一段痛苦的經(jīng)歷。他們一個還是嬰兒的孩子在睡覺時死去,這個巨大的打擊也讓雙方的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他們無法溝通內(nèi)心的想法與感受,丈夫理查德不想讓人看到他的痛苦,不愿再提及這個傷痕,而妻子蘇珊不僅要面對喪子之痛,還要面對一個沉默的丈夫。這次來荒涼的非洲旅游,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yōu)l臨崩潰的婚姻。接下來的這段對白中,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樣面對心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