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生態(tài)鏈一樣,向前或向后過分的占有必將導致整個鏈條的崩潰,做自己該做的,得自己該得的,共贏策略(Win-Win Solution)是已經(jīng)被個人和組織所認可的、構建長期發(fā)展良性環(huán)境的必然選擇。
利益的存在必然導致利益的斗爭——因利益而斗爭,也必然導致利益的合作——因利益而合作。這種矛盾最終平衡在利益鏈上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只能獲得與其相稱的所得——這是利益在縱向上的平衡。
宋朝皇佑二年,吳州一帶鬧大饑荒,當時范仲淹治理浙西,下令散發(fā)米糧賑災。并鼓勵百姓儲備糧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備。
吳州民俗喜好賽舟,并且篤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勵百姓舉行劃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至夏,當?shù)氐陌傩諑缀跆焯於挤隼蠑y幼在湖邊爭看賽船。
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對他們說:“饑歲荒年工錢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興土木的大好時機?!庇谑歉魉聫R住持無不招募工人大肆興建。范仲淹又招募工人興建官家谷倉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1000人。掌監(jiān)察的官員,認為范仲淹不體恤荒年財政困難,竟鼓勵百姓劃船競賽,寺院大興土木,既勞民又傷財,所以上奏彈劾范仲淹。
范仲淹上奏說:“臣所以鼓勵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興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錢可花的百姓,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使得靠出賣勞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賴官府與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背井離鄉(xiāng),餓死荒野?!?/p>
這年全國的大饑荒,只有吳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
這樣就建立了一個良性的共贏的利益鏈條。
利益中是非的絕對性,決定了作為利益共同體的一部分的局部,不是有益于共同體的利益就是有損于共同體的利益,這中間是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的。個體要么是整體的朋友,要么就是整體的敵人,整體要么把個體變?yōu)樽约旱呐笥?,要么就是把個體逼迫為自己的敵人。
整體和局部在利益上有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必然聯(lián)系——這是利益在橫向上的平衡。
借用《文明的碎片》中的例子吧。上海街上一輛公共汽車熄火,駕駛員請求乘客們下車推一把幫助發(fā)動,請求來請求去,下來推車的是一群春游的小學生,大人一個也沒有下車。小學生們憋著吃奶的勁兒竟然推動了這輛擠滿大人的車,而當他們上車一看,他們原先的坐位早已被大人們搶走。
討論會上,一位乘客說,他過去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時也曾下來推過車,但公共汽車一旦被推動就直駛而去。把推車人丟在半道,一次兩次,大家就吸取教訓,不愿推車了。一位司機說,好不容易車發(fā)動之后要開一程才能停下,看看那些推車人追不上也就不停了……全有理,每一個理都說得通……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xié)調(diào)。
這種在利益上求同,從而達到參與者利益實現(xiàn)的方法,也有反面應用的實例: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在其中訴不盡的陰謀秘計中,有一個影響深遠的“管仲陷阱”,所謂“管仲陷阱”,就是春秋時代的管仲所提出的“利出一孔”的觀點。
其核心是:整個國家的臣民只有一個獲利的孔道、途徑。也就是國家采用各種手段,控制一切謀生渠道、同時壟斷社會財富的分配,那么民眾要想求得個人發(fā)展,就必然要事事都仰仗于君主、各級統(tǒng)治者的“恩賜”,這樣君主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奴役支配其治下的民眾了。
這樣就通過利益的獲取途徑,形成了一個畸形的利益鏈,以致于社會上出現(xiàn)的人身依附、為虎作倀、人性扭曲、以強凌弱、淘汰清官等丑惡現(xiàn)象層出不窮,所以有學者認為:“利出一孔”才是中國封建官場昏暗墮落的總導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個體與整體互為實現(xiàn)途徑,以求通過共同利益結(jié)合點使個人目標與整體緊密焊接在一起。而只有當利益在橫向和縱向上都得到了平衡,利益才可以平衡,利益的矛盾就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會消除因利益而帶來的種種抵觸和消耗。使整體與個體間形成一種正向相互增益的系統(tǒng),而不是負向相互否定的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