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心亦是如此。理解什么是虔誠很容易,但要有虔誠心,則需要具備很大的福德。在有福德之前,你是不可能有虔誠心的。我想不只是智慧、慈悲、虔敬這樣的精神性特質(zhì),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快樂,也需要有許多的福德才行。
舉個例子來說——但這么說好像有點野,假如我的翻譯對這位尼師說:“你好美哦!”倘若她具有哪怕是稍縱即逝的福德,那么這番恭維必定會帶給她很大的快樂,但如果她沒有足夠的福德,同樣一句話可能會造成問題。比方說這句話會使她產(chǎn)生期待,雖然我的翻譯可能只是出于禮貌,但因為沒有足夠的福德來適當?shù)卦徑膺@句話,她可能會期待跟他到別處去!這時候,如果翻譯是有耐性或講究技巧的人,倒還好,不過我并不認為他可以每天對尼師說你很漂亮。所以福德,藏文稱為“索南”(sonam),真的是能對每件事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相信你們一定在人生里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有時本應令你不開心的事卻讓你高興不已,這極大程度上是因為福德的緣故。
現(xiàn)在你可能會想:“要怎樣才能有福德?”很奇怪,對于想要有福德這件事,也必須先有福德才行。福德是福德的因,這是佛法修行中困難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整的智慧觀念是超乎各種概念、超乎所有習性的攀緣之上的,為了得到這種智慧,我們談福德,而福德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招砸嗳唬@是我們必須了悟的。為了證悟空性,一個人必須要有福德。就像是對上師贊頌或獻供(一如外面的人正在做的),或是像你們之中的某些人耐心地聽我說話而不被外面的鼓聲所干擾一樣,一個人能夠以這些方式來累積福德。
有兩種積聚福德的殊勝方法:對眾生的悲心,以及對佛、法、僧與上師的虔誠心。事實上,兩者可以化簡為一,即慈悲心。當我們談到大乘時,談的就是慈悲心。
這種悲心在金剛乘里,大多被詮釋為虔誠心,這也是“欽哲”之名的第二個面向。藏文里的“冊瓦”(tsewa)即是悲心。悲心不只是同情心,事實上,它是了知平等的心。了知自他之間的平等,好壞之間的平等,一切二元對立之間的平等,這就是悲心。但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悲心是很難生起的。有太多強有力的東西,如自私、我執(zhí)以及助長我執(zhí)的因素,在阻礙悲心,與悲心作對。
我無法討論你們的狀況,就我自身經(jīng)驗而言,哪怕幾秒鐘的時間,我都很難擁有真正的悲心。當我讀菩薩戒、祈請文、祈愿文時,即使我了解其含意,但這一切的背后仍然是自私之心。大乘經(jīng)典里談到許多不同的菩提心,最殊勝的菩提心是一種牧羊人式的菩提心——希望為了眾生而成佛,希望在所有眾生都成佛之后才成佛。這種菩提心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這樣的菩提心,我可沒有。我不在乎別人,最起碼我覺得自己很棒,好歹我想成佛。很多人并不想成佛,至少我是想成佛的,雖然我只是為了自己而成佛!對你們來說想必也是如此。當我們向佛、法、僧三寶獻供時,雖然嘴上說是為了一切眾生的緣故,心里想的卻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所以對我來說,對眾生的悲心是很困難的。在金剛乘里,虔誠心被解釋為較高層次的悲心,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喜歡金剛乘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