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xiàn);至于你如何看他們,決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層次。雖然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把缽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缽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沒有像小、大、自、他種種的偏見。同樣的,對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層次離于大小、內(nèi)外的概念。事實(shí)上,任何知道無二和實(shí)證無二的人,都能夠看到非常美妙的實(shí)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這場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稱的“塔瓦托巴”——證悟了見地。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庇袝r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dá)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shù)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xí)慣性地改編實(shí)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別以及拼命地執(zhí)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么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yán)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yàn)闆]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jīng)改編地進(jìn)入我們心中。
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dú)和無聊,結(jié)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zhí)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bǔ)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制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shí)相和激烈情緒,借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夸張的連續(xù)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癡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qiáng)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yàn)樘珜W⒂谇楣?jié),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dāng)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后,還為電影的結(jié)局哭泣和憂慮。由于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劃出界線,我們在“真實(shí)”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yuǎn)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yàn)樗豢吹饺魏问挛?,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丑、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zhì)天生就存在于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認(rèn)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體驗(yàn)。
你可能會認(rèn)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guān)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癡,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yàn)楹鲆?,所以也是愚癡。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yàn)樗皇茇?、嗔、癡等自我的觀點(diǎn)所遮蔽。見到空性并不意味著達(dá)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biāo)。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yàn)榭招圆慌懦馊魏问挛?,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招匀コ四切皼]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趨近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空性當(dāng)成滿。雖然現(xiàn)象并非天生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F(xiàn)象并沒有任何真實(shí)存在的本性,這就是它“滿”的性質(zhì)。正因?yàn)檫@樣,對同一個現(xiàn)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與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設(shè)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東西,那么每個人都會把它看成美麗的東西,而它也絕不可能成為不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