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纜設備讓“專人專車”下崗了
前面提到了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制作系統,這個也想再贅述兩句。這項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項成果,說起來又會連帶出一串專業(yè)名詞:三維圖形工作站、視/音頻聯編、數字特技、演播燈控等。大家且不用管這些技術是怎么回事,它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節(jié)目可以通過地下光纜傳輸了。
系統首次運用于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的節(jié)目(見圖1-18),當時節(jié)目不僅為亞運會開幕式提供了精彩且精準的天氣預報,而且把節(jié)目的次數提高到了每日7次之多。信息量大,形式生動,這期間的成功播出再次印證了電視天氣預報的無限潛力。
圖1-18 1990年北京亞運會時的天氣預報片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天氣預報》節(jié)目播出的最初10年間,是由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每天派人把制作的成品節(jié)目帶送到中央電視臺,風雨無阻,而且必須準時準點。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是工作人員騎自行車“護送”節(jié)目帶去中央電視臺。這樣的故事今天聽起來新奇甚至離奇,不過已經成為歷史。1991年1月1日起,天氣預報節(jié)目正式通過地下光纜向中央電視臺進行傳輸,“專人專車”畫上了句號。
1993年,主持人“跳”出來了
1993年之前,《天氣預報》節(jié)目整體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過在早期也偶有人出鏡露個臉,這里僅找到兩張歷史珍貴照片,左邊的是李娟(見圖1-19)右邊的是羅京(見圖1-20),他們都穿著20世紀80年代初標志性的簡易西裝,身后是一張簡陋地圖,幾種簡單的天氣符號附上了磁鐵,吸在了地圖上。
如果不是這僅存的兩張照片,估計大多數觀眾都很難記得他們曾經也播過天氣預報。
1993年3月1日,對于《天氣預報》節(jié)目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這一天的節(jié)目,氣象主持人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第一個亮相的是宋英杰,接下來的幾天分別是楊麗、趙紅艷、崔淑萍、劉颯。隨后中央電視臺與國家氣象中心協商確定,宋英杰、楊麗、趙紅艷為《天氣預報》節(jié)目主持人(楊麗在1994年離開《天氣預報》,進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隨后,裴新華在1994年,楊丹在1995年,瑞艷在1997年陸續(xù)加盟《天氣預報》節(jié)目(見圖1-21和圖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