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國富,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臺灣新電影浪潮中翻騰多年之后,最早走出藝術(shù)電影的樊籠,扛起商業(yè)電影的旗幟。有評論說他的這一舉動將臺灣電影帶領(lǐng)至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創(chuàng)造出新的可能性。當年曾以《國中女生》,《征婚啟事》等片揚名。2002年,其導演的驚悚電影《雙瞳》在臺灣造成極大的震撼和成功。近年,他又以監(jiān)制身份加盟《可可西里》、《天下無賊》、《集結(jié)號》、《功夫之王》、《情非得以》、《非誠勿擾》、《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等電影,成為華語電影取得斐然成績的主將之一。
1. 問:《風聲》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或者說,它將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什么?
陳導:《風聲》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個生動的傳奇故事。這些年來華語大片都太沉重、太灰暗了,電影是新時代的神話,應(yīng)該提供典范情節(jié)、典范人物,《風聲》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如果觀眾進入了這樣的一種體驗,在電影結(jié)束時,他經(jīng)歷的不只是感官的發(fā)泄,而是一種很深的幸福感,感到自己和英雄人物的高貴情操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感覺自己一時掙脫凡世的污濁,得到救贖的可能。
2. 問:這部電影是您和高群書導演聯(lián)合執(zhí)導,兩位導演是如何分工?是否會有創(chuàng)作上的沖突?
陳導:劇本是和我的老搭檔張家魯一起寫的。找了高群書后,他提了一些對劇本的意見,大多我都接受了。之后說好現(xiàn)場拍攝由他掌控,美術(shù)他負責,我之前就定了幾個主要演員,也有了其他的攝影、造型、特技人員,另外我負責與投資人溝通,并操作后期工作。創(chuàng)作上有分歧難免,但因為分工已說得很清楚,大家各司其職就可以。如果完全由我拍,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但也不見得我對,反過來也一樣,他不會認同所有我做的決定,但這個案子重點就在各擷所長,以創(chuàng)造我們個別達不到的效果?!讹L聲》之前我們沒有合作基礎(chǔ),只能說這是一場比較大膽的實驗。
3. 問:有媒體采訪過高群書導演,他說是被陳導您的胸懷打動了,才在這種狀況下選擇與你一起導演《風聲》,你怎么看?
陳導:在這個行業(yè),“識人” 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一種群策群力的團隊工作,選擇伙伴很多時候決定了成敗。有些很有才分的導演,慢慢地消沉了,走到邊緣了,這跟他們在路途上逐漸流失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很大關(guān)系。我相信高群書是有料的,但他是不是能給華語電影帶來更多的啟發(fā),要看他接下來怎么調(diào)動自己的見識和價值觀,把潛力發(fā)揮到極致。
4. 問:電影叫《風聲》,應(yīng)該不僅僅是因為和原著同名,您保留片名的原因是什么,您怎樣理解這“風聲”的寓意?
陳導:風聲一詞實際上代表的就是“訊息”,風中夾帶了話語。訊息(The Message)也是我們的英文片名。這訊息在故事里就是“最后的情報、至關(guān)重要的情報”。至于戲外的引申,可以說這訊息就是“傳達人性的力量和基本價值”,我們問的問題是, 一個人能為自己的信念作出多大的犧牲? 這一點在電影里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5. 問:與原著相比,劇本在情節(jié)、人物方面又有著怎樣的繼承和發(fā)揚,有沒有什么新意?你認為《風聲》最大的亮點在哪兒?
陳導:人物完全承傳自原著小說。我認為麥家創(chuàng)造出了幾個臉譜化的傳奇人物,漢奸王田香、解碼天才李寧玉、鬼靈精怪的顧曉夢、鐵血漢子吳志國等等。電影是拿小說現(xiàn)成的傳奇故事來改造。但既然是改造,既然拍的是主流商業(yè)大片,就要滿足觀眾各方面的需求。包括手段要新奇,人物要生動,結(jié)局要出人意表……其亮點就是,這是一臺群英會,臺上的各個角兒無不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入戲,另方面還要斗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