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也應如此。距今約2200年前,在秦始皇滅亡后的中國,項羽和劉邦兩雄爭霸天下。經(jīng)過四年左右的較量后,公元前202年,楚王項羽在烏江戰(zhàn)死,漢王劉邦打下江山登上皇帝寶座。
記錄兩人興亡的歷史是進入漢代以后的事情,而且漢朝經(jīng)過前漢和后漢,統(tǒng)治中國長達400多年,因此記載的內(nèi)容多為贊美漢帝國始祖劉邦,這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的項家隨著秦末動亂,開始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又隨著項羽的戰(zhàn)死而消失。這段時間只有十幾年,不僅沒有留下記錄的充裕時間,也沒能將這段隱晦的歷史留給后世。對漢朝一方來說,可不受任何約束地書寫這段歷史。因而在討論兩位真實歷史人物時,我認為有必要降低一點對劉邦的贊譽,提高一些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和劉邦,在秦朝末期兩人氣宇軒昂地登上歷史舞臺,作為分割天下的兩雄爭奪霸權,最終劉邦取得勝利,項羽以失敗告終,這是不容置疑的史實。而且在中國4000年的歷史中,再也沒有這么精彩的爭霸場面可以對照描寫出的時代了,即使這么說也不過分。
項羽出生在歷代任楚國將軍的名門家庭。楚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一國,雖然楚國被同為七雄之一的秦國所滅,但楚國是在中原長期爭霸中的強國。因是歷任將軍的世家,項羽的身份屬于貴族。
似乎為了證明項羽的家世,留下這樣的傳說:在幼年時期,項羽家人想讓他學習文字,項羽說“以字記姓名足以(文字之類會寫姓名足夠)”,說后他扔掉書本。當讓他學習劍術時,也沒能堅持下去。當教他兵法時,項羽則高興地學起來。
當時的將軍通常讓秘書代寫文字,自己只要蓋上印章就行。項羽輕視學習寫字,這表明他是在武將名門家庭中長大的。另一方面,從完善的教育環(huán)境來看,使人聯(lián)想到項羽是在優(yōu)越環(huán)境中成長的青年,很早就受過當將軍的帝王之術的正統(tǒng)教育。
另一方,劉邦作為地方沛縣的俠客登場。作為俠客,劉邦從一開始就是擁有眾多部下的人物。劉邦不務正業(yè),他到30歲終于當上地方亭長的小官。所謂亭長為村公所主任級別的官職,比如說像土地管理員似的工作。其任務是監(jiān)督被征用的勞工,負責將他們送往首都咸陽和驪山。
劉邦特別在說大話方面,不同于其他官吏,最能顯示這一特點的是他主持葬禮的方法。
一聽到什么地方有葬禮,劉邦就會迅速趕到,例如他會說“我出30萬元的香奠,由我來主持葬禮”。劉邦會任意安排出席者的座位,盡管自己僅是地方小官,他也毫不猶豫地早早坐在最上座。本來他沒有錢,當然也不會真付香奠。不僅如此,他還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坐在上座,而坐在旁邊的人也不感到奇怪。這是因為他的巧妙主持,使葬禮順利地進行,可見劉邦的吹牛有相當?shù)镊攘Α?/p>
被劉邦這種魅力所吸引的人物,有一位叫蕭何,他作為事務官有卓越的才能。他左右不離劉邦,為把劉邦說出的大話付諸實施而到處奔走。例如劉邦說:給你100袋大米。蕭何就想盡辦法,哪怕只有一半也要籌集到。當人們聽劉邦說大話感到半信半疑時,蕭何就能拿著米趕到說:“看,這是50袋?!边@時大家會說:“真的?拼命籌集來了。”大家對劉邦更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