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老之壁(2)

龍鳳之國 作者:(日)陳舜臣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上述老子的話為參照,我以較幼稚的眼光來推測社會現(xiàn)實,即當時一定是“黃老之道”。

    實際上,為政者并不是毫無建樹,而是盡量恪守不勉強的原則。文帝、景帝時代的政治就是如此。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p>

    莊子的話連政治也否定了,所謂“在宥”,是指順從自然之意。

    文帝和景帝時代實行這種政策,國家的根基漸漸穩(wěn)固,控制了戰(zhàn)亂,人心安定。如果大興不必要的建設項目,民間定會怨聲載道。在一定時期,什么也不做反而更加安全。

    然而到了武帝繼位時,他父親和祖父的措施已不適用。

    要做到“化無為”是需要條件的,首先人民必須無欲而純樸。

    戰(zhàn)亂剛結(jié)束后的民眾,只要沒有戰(zhàn)爭,全家能在一起和平地生活就別無欲求,這種心情十分強烈。這就是寡欲。——也有人認為這才是最大的欲望。

    民眾盼望和平,即便有某種程度的不自由,只要想起戰(zhàn)爭時代就不會不順從。正因為人們的這種心理,為政者才不用采取相應的各種政策。

    “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p>

    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種理想社會。

    無論多么襤褸的衣衫,人們視其為美麗的服飾,即便是粗食淡飯也當做美食,如這么想就會安居樂業(yè)。不過要建立這種社會,連老子也有附加條件。

    “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p>

    必須是這種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

    武帝時代已完成了世代交替,人民沒有經(jīng)歷過動亂,因此沒有認識到和平是可貴的,而是視其為理所當然的狀態(tài)。交通產(chǎn)業(yè)發(fā)達,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盡管人們將粗衣當成美服,可現(xiàn)實中身著華麗服飾的人卻隨處可見,大概沒有人來比誰腰纏草繩吧。從富裕人家的廚房里飄來陣陣香味,誰都會與自家寒酸的飯桌相比。雖說聯(lián)想過去能讓人們?nèi)棠?,但人們并沒有動亂的痛苦記憶。

    不僅是物質(zhì)方面,求知欲望也在不斷地高漲。

    曾拔刀亂砍宮殿立柱、身著樸素服飾、簡單粗暴的重臣們已不在人間,其子孫從出生起就在奢靡中長大。他們與那些誠惶誠恐地參加朝儀、樸實無華的車夫級別的老頭們相比,是屬于完全不同的人種。他們很自然地按照優(yōu)雅的禮節(jié),完成復雜的朝禮,這些是他們已掌握在身的東西。在宮廷儀式方面,他們甚至認為仍缺乏威嚴和典雅的風度。

    在持續(xù)的和平環(huán)境中人口增加,成為大國多民,既然老子所設定的小國寡民的前提已經(jīng)崩潰,在政治上的黃老主義也只是徒有虛名了。

    17歲的新皇帝不是平庸之輩,他已敏感地嗅到這種時代氣息。

    無論民眾還是廷臣,一定都不滿足這種現(xiàn)狀。貧者憧憬富有,高官渴望用名副其實的威儀來裝飾自己。

    人們這種內(nèi)心的痛楚,武帝無法直接感覺到。那么能直接刺激他感官的又是什么呢?并非一般大眾式的,而是來自他經(jīng)常接觸的教育官——儒者所發(fā)出的嘆氣聲。

    宮廷充滿著清一色的黃老思想。高祖本來是曾往儒者冠帽中撒尿的人物,相比之下,文帝醉心于刑名學,不重視儒者的繁瑣學說。曾輔佐梁懷王后來殉死的賈誼,也是被文帝輕視的儒者之一。在景帝時代儒者也不受重用。儒者僅有博士的官名,那也只是湊數(shù)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