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待遇也是相當優(yōu)厚的。1898年頭等學堂 (大學本科)教師薪金共計白銀216萬兩,占全年經(jīng)費39萬余兩的一半多。
學堂當時為了強調“西學”,保證教師質量,所聘請的外籍教師的收入和生活待遇,都超過他們在本國的水平。比如擔任專業(yè)課的外籍教師月薪可達白銀200兩,約合280銀圓(合1995年人民幣2萬元,2009年人民幣4萬元);教授外文的華人教師月薪100兩左右,約合140銀圓(合2009年人民幣2萬元)。管理人員待遇:華人總辦,月薪銀200兩(合 2009年人民幣4萬元);而普通辦事員“司事”月薪銀30兩(合2009年人民幣6千元)。
北洋大學堂在開辦后的頭3年間,聘用洋人分門教習3~5名,漢文教習2名,華人外文教習3~6名。以后隨著學門功課門類增多,教習人數(shù)有所增加。1897年吳稚暉即擔任漢文教習。教習的待遇比較優(yōu)厚,但是洋人教習與華人教習的薪水銀差距很大。洋人分門教習月薪銀200兩(合2009年人民幣4萬元),相當于華人外文教習月薪的兩倍。
二等學堂(附屬高中和預科)教習待遇低。華人外文教習月薪銀50兩,約合75銀圓(合2009年人民幣1萬元);華人漢文教習月薪銀20兩,約合30銀圓(合2009年人民幣4千元)。上海南洋公學的學習條件
1896年春,盛宣懷又奏準在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肮珜W”這名稱,是由盛宣懷參照國外慣例而定。經(jīng)費由盛宣懷主管的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兩家捐助,每年10萬兩銀子,這也是向外國學來的。當時西歐一些國家學校的經(jīng)費就是半由商人資助(公助)、半由官方付給(官捐),統(tǒng)稱“公學”。當時我國海岸線的劃分,黃海、渤海稱為“北洋”,而長江口以南(東海在內)直到福建、廣東、臺灣稱為“南洋”,所以盛宣懷在上海新辦的學堂稱為“南洋公學”。
學生食宿一律公費,所以清寒子弟很多愿來報考。南洋公學師范院
南洋公學計劃中設置四院。創(chuàng)辦之初,僅開師范院一班。第一批新生于國學素具根底,有些人已是秀才、舉人,所以他們入學后一般不再修國學課。師范院新生的中文程度很好,但對于西文、西藝幾乎一竅不通,錄取入學后仍不斷考核,評定等第,實行淘汰制,不合格者除名。南洋公學師范院,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師范教育。
學生不僅不交學費、伙食費,且享受數(shù)量不等的津貼和獎學金。兼課的師范生還另外加薪水。住宿條件是幾個學生共一間 -- 中學6人,預科4人,本科二三人共一間。
師范生課程有外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生畢業(yè)后或留校任教,或出洋留學,或從事其他職業(yè)。師范院學生日后有成就者頗不乏人,著名的有章宗祥、鈕永建、孟森、雷奮等。
1898年春又設立“中院”,相當于中學,也分4班,畢業(yè)后可升入上院。中院課程有國文、外文、數(shù)學、史地、博物、理化、法制、經(jīng)濟等?!吧显骸毕喈斢诖髮W
南洋公學的“上院”相當于大學,其課程從1901年才開始。
師范院、外院、中院的學生都在學校寄宿。由于外院學生年幼,學校特聘美國人福開森博士為“監(jiān)院”,另選若干名師范生協(xié)助。在這位洋監(jiān)院的管理下,學校紀律極嚴。學生遇到師長,必垂手站立,鞠躬行禮。早晚均有人巡查,隨時隨地有師范生手執(zhí)兩尺多長的竹爿監(jiān)視其旁;上課時亦有人在窗外查看,見有不認真者,一一記下,課后罰以面壁,或打手心以表示儆戒。學生就寢,有兩名師范生值宿,半夜還要查鋪。
學校很重視學生體魄的鍛煉,有體育課和軍訓。并于1899年舉行了第一次運動會,這在上海轟動一時,不僅市區(qū),就是遠郊、乃至蘇州都有人專程前來一睹盛況。譯書院和特班
此外,南洋公學還在1899年秋開設了譯書院,聘請張元濟為主任。嚴復翻譯的《原富》,就是首先由這里出版的。譯書院又附設“東文學堂”,就是日文進修班,招生40人,專學日文翻譯。
1900年庚子義和團事變,北洋大學堂的一些學生因避戰(zhàn)亂,從天津乘船來上海,轉入南洋公學就讀。于是又添設鐵路班,這是南洋公學開始設立工程科系,也是多年后改組為“交通大學”的濫觴。
1901年“南洋公學”又創(chuàng)辦“特班”,相當于現(xiàn)在的“研究生班”,目的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聘請翰林院編修蔡元培為總教習,黃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均為“特班”學生。南洋公學教職員待遇
到1902年,南洋公學教職員薪水總額達到每月 2368 兩白銀,待遇是很豐厚的。
外國教員(洋員)的薪水明顯地高于中國教員。
例如公學總理(教務長)何嗣焜月薪 100 兩白銀(合1995年人民幣1萬元,2009年人民幣2萬元),而洋“監(jiān)院”美國人福開森月薪為350兩(合2009年人民幣7萬元)。教員的待遇比較優(yōu)厚,但是洋人教員與華人教員的薪水銀差距很大。一般洋人教員月薪為100~200兩白銀(合2009年人民幣2~4萬元),相當于華人教員月薪的兩倍。
師范生做兼職教員者,除免費食宿以外,每月另給津貼 40 兩白銀(合2009年人民幣8千元)。兩度浩劫下的京師大學堂
19世紀末年西方出版了一本英文的《世界各大學概況》,書中介紹遠東的大學只有兩所,就是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和大清國的京師大學堂(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書中并刊登了京師大學堂的校舍馬神廟的外景照片。
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的產(chǎn)物,但是命運曲折坎坷。1898年11月至1900年6月這一年半的時間內稱為“戊戌大學堂”。這兩屆只有一、二年級大學生。大學堂設仕學館(相當于干部進修學院),讓舉人、進士出身的京曹入館學習。然而“京曹守舊,恥入學,赴者絕少”。原定招收500名大學生,然而最后總共不到200人,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畢業(yè)生。這是一場流產(chǎn)的辦學。所謂“戊戌大學堂”實際上仍然是一座封建官儀式的“書院”罷了。擔任經(jīng)史課程的教習大多是翰林院的腐儒,官氣十足,教學水平低下。
史載:1900年義和團興起,對于“華人之與洋人往還,通洋學、諳洋語者、用洋貨者,其間分別差等,共有十毛之目”,凡是義和團認為是“二毛子”的華人就都成了“刀下鬼”,殺無赦。京師大學堂作為假洋鬼子興辦的“洋學堂”,被義和團視同“洋教堂”一樣對待。義和團“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若紙煙、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子,用者輒置于極刑。曾有學生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枚、洋紙一張,途遇團民搜出,亂刀并下,皆死于非命”。引自《拳事雜記》,載《義和團史料》一書。京師大學堂校舍被義和團橫掃后,設為“神壇”;學堂關閉,師生流離,部分未及逃脫的中國教習,被當做“二毛子”遭到義和拳民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