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啟蒙起點之一:清末洋務學堂的“膏火銀”(1)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 作者:陳明遠


文化人的歷史使命就是啟蒙。這是我國文化人不同于封建文人的基本特點之一。

啟蒙(enlightenment )是開創(chuàng)于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解放和社會改革運動??档略凇妒裁词菃⒚??》一文中說:“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幼稚(未成熟)狀態(tài)。”

我國啟蒙的真正起點是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引進西方文化和現(xiàn)代技術。到了五四運動時期,才逐步認識到現(xiàn)代化的精髓是科學與民主。我國現(xiàn)代化的過程長達百余年,至今沒有完成。

19世紀60年代以后,滿清晚期少數(shù)新派人士辦洋務、興“西學”。將近40年間的所謂西學包含兩方面,即為政治外交服務的“西文”和為富國強兵服務的“西藝”。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fā)端

從同治元年(1862)起,洋務派先后設立20多所“西學”學堂。根據(jù)我收集的歷史檔案資料考證,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主要傳授“西文”的方言學堂,也即外國語院校(把西方語言稱作“方言”,還是以“天朝”中央帝國自居)。第二類是主要傳授“西藝”的實業(yè)學堂,也即技術院校,包括水陸師學堂,也即軍事技術院校。后來也有一些新式學堂兼顧“西文”和“西藝”,但總有所側重。此外,必須重視(而過去文化界忽視或鄙視)的武備學堂即培養(yǎng)新式軍官的軍政學堂,在我國近代社會、政治、軍事史上起了很大作用。

設立“洋務學堂”同文館等,是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fā)端。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美國人丁韙良說:“有希望革新這古老的帝國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館?!蓖酿^是新教育潮流的“最初的源泉”參看丁韙良《同文館記》上篇,寫于1907年6月19日,載《教育雜志》第27卷第4號。。

這些“西文學堂”和“西藝學堂”規(guī)模都不大,生員通常僅有百名左右。例如--

京師同文館最初的英文館學生只有10名;后來增添法文館和俄文館,各館也只有10 名學生,共30名;到光緒十三年(1887)學生共120名。上海廣方言館初辦時,學生40名,以后陸續(xù)增加,最多時每屆80名。1896年,湖北自強學堂開設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門,每門30名,學生共120名。洋水師學堂分為三班,學生最多時為120名。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科和管輪科各60名,共計120名學生。

在經(jīng)濟生活方面,洋務學堂所有的學生,每月都能得到“膏火銀”的優(yōu)待。所謂“膏火”是書院時代的名稱,意為燈油費,就是每月發(fā)給幾兩銀子,作為獎學津貼,以此鼓勵“西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