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匱乏的年代,然而對我來說,精神生活還是挺富足的。
出了家門往東不到100米,就到了胡同口。左邊是朝陽劇場,說是劇場,卻經(jīng)常放電影。現(xiàn)在回想起來,許多電影都是在那兒看的。像《夏伯陽》《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祝?!贰度骼擞洝返鹊?。當然,也看過很多戲,其中大部分是京劇和評劇。
許多外地劇團也常來此演出,像天津建華京劇團、麒派老生劉漢臣的《四進士》《徐策跑城》,著名武生董文華演的《美猴王》,甚至連秦腔《火焰駒》《三滴血》,還有福建泉州木偶戲團演出的傀儡戲《水漫金山寺》和《解放大陳島》,等等,我都在這個劇場看過。不是我多么想看這些戲,關鍵是不花錢,全是蹭戲看。但耳濡目染,我漸漸地看出了一些門道,進而喜歡,然后開始模仿。
為了學麒派演唱,我曾喊啞了嗓子,弄得在課堂上無法回答老師的問題。后來我明白,我那是東施效顰。麒派鼻祖周信芳先生原本就是個啞嗓,他把這不利的條件變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輔之以頗具韻味的念白,灑脫帥氣的身段,獨樹一幟,另創(chuàng)一派,成為我國四大須生之一。而我全學了一些“末節(jié)”。
說來可笑,麒派沒學成,我改學馬派。一段《借東風》剛學到“倒板轉(zhuǎn)回龍”,懂行的人說,我唱言派更合適。于是,我終于學會了一段《讓徐州》,至今還算得上我的拿手好戲。
對于京劇的癡迷,加上在各種戲班里混得臉兒熟,許多行家前輩便逗我,要我今后就吃他們這碗飯。
那時節(jié),我簡直變成了一個“戲癡”,成天介隨著劇團,甘愿當“苦力”--幫著叔叔阿姨們搬行頭拿道具。那一次,劇團要離開崇智胡同了,卡車緩緩啟動,我情急之中,竟然登上了汽車的踏板。
心里話說:他們?nèi)ツ奈腋侥膬骸?br>
劇團的人開始還跟我嘻嘻哈哈:“對啦,甭回家啦,跟我們?nèi)ヌ旖虬?!”我興奮得不能自已,以為汽車真的要把我?guī)蜻h方。
車開得很慢,因為在胡同里,不能加速。我攀著車窗,在踏板上驕傲地左顧右盼,胡同里的孩子們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
可惜這個“少小離家出走”的夢幻也就維持了兩三分鐘--準確地說,也就幾十米的路程。汽車到了胡同口,停了下來,劇團的叔叔把我抱下車。他們友好地朝我搖搖手,汽車絕塵而去。
只留下我,傻站在原地。
其實,我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這碗飯是否能吃一輩子,只是覺得好玩,過癮。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所謂“理想抱負”談不上,出發(fā)點也僅限于此。
小學快畢業(yè)前,我真的偷偷報考了戲曲學校。
初試時,一個剃光頭,扎板兒帶,穿燈籠褲,腳蹬一雙灑鞋的老師聽我唱完了一段《讓徐州》,便從考桌后走到我的面前,撩起我前額上的頭發(fā)。我本能往后躲,這是我平時最忌諱的舉動,因為從小我的前額就出奇地大,我最怕小伙伴們沖我念叨那句順口溜:錛兒頭,錛兒頭,下雨不發(fā)愁。而眼前這位老師還拍了拍我的前額,驚奇而贊賞地說道:“這孩子,勾臉兒,帶盔頭,都不用剃光頭了?!?br>
緊接著,他扯開嗓子唱了一句:“勸嫂娘,你休流淚,免悲傷……”這是《赤桑鎮(zhèn)》里包公的唱段。他讓我跟他學,我隨口跟他唱:“……百年之后,弟就是你戴孝的兒郎?!蹦┝耍@位老師一聲“好”--竟嚇得我一哆嗦。老師又拍了拍我的大腦袋說:“你有腦后音呀,唱什么言派?改學銅錘花臉吧,過兩年,準是一個小裘(裘盛戎)呵!怎么樣,就跟我學吧。”我傻笑著點點頭:看來,言派又要改裘派了。
初試順利通過。正當我躍躍欲試、滿懷信心要進入復試的時候,這事讓我爸媽知道了。他們批評我不務正業(yè),沒幾天我三姑也知道了。我萬萬沒有想到,別說我父母,就連我認為一直最疼愛我、理解我的三姑也站出來橫加阻攔。
這一天,三姑突然出現(xiàn)在我家,一反平時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和爸媽一唱一和,軟硬兼施。
究竟說了些什么已經(jīng)不怎么重要了,只一句讓我刻骨銘心:
沒出息的東西,你干什么不好。卻要去當戲子!
命運使然,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講,我還是當了“戲子”--如果三姑還在世的話,真不知道她該作何感想。
無論如何,終于沒能上成戲校。按著三姑的教導,我還是靜下心來學好功課,爭取今后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吧。
從此,我便很少再進劇場了。沒事兒出了胡同口,往右便是吉林省博物館,節(jié)假日就在博物館里打發(fā)時間。這里有固定的展覽項目,一是社會發(fā)展史,二是物種起源。另外一些不斷更換的展覽項目就五花八門了。
博物館往西,不過200米,就是我說的圖書館。它隸屬于朝陽區(qū)文化館,其實稱它為閱覽室似乎更合適。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講,進了這座小小的圖書館,等于游進知識的大海洋。
在這座圖書館里,我知道了魯迅、巴金、郭沫若;在這里我讀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在這里,我還結(jié)識了托爾斯泰、果戈里、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莫泊桑、雨果,我甚至還偷看了當時幾乎被列為禁書的“三言二拍”。
要知道,一初中學生,很多生僻的字是認不得的,我經(jīng)常左邊放著一本書,右邊放著一本《新華字典》。看一會兒書,查一會兒字典。書看了不少,字也認得越來越多了。
記得1961年的冬天,是我在圖書館里度過的最漫長的假期。學校沒有煤來燒暖氣,寒假放了近兩個月,我差不多天天待在圖書館里,往往成為閱覽室里最后一位離開的讀者。
那真是一段美妙而神奇的時光?。簳r而與關張趙馬黃為伍,時而和一百單八將結(jié)伴……閱讀改變了我的形態(tài)--準確地說,大家看到的戴眼鏡的王剛,就是從那時“煉”成的。開學后,我的座位又換到了頭排,倒不是因為我調(diào)皮搗蛋需要監(jiān)控,而是因為我戴上了一副近視眼鏡。
那年月,我還有兩大業(yè)余愛好,一是集郵,二是裝半導體收音機。于是有空就往長江路跑。長江路口有個大郵局,旁邊還賣半導體組件。三極管、二極管幾毛錢一個,電容、電阻一塊錢一大把,雖然次品廢品居多,但總能挑出不少好用的。記得我由礦石收音機裝起,沒幾個月就能裝四管超外差式收音機了。當年也算個時尚,就像眼下的孩子們玩游戲機,玩電腦,甚至自己攢電腦差不多。暑假一到,我往長江路跑得更勤了,或用錢買,或用幾張郵票換回一些半導體組件。
自覺比同齡人“先覺”“早慧”,可能跟這些經(jīng)歷有關。
出了家門往東不到100米,就到了胡同口。左邊是朝陽劇場,說是劇場,卻經(jīng)常放電影。現(xiàn)在回想起來,許多電影都是在那兒看的。像《夏伯陽》《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祝?!贰度骼擞洝返鹊?。當然,也看過很多戲,其中大部分是京劇和評劇。
許多外地劇團也常來此演出,像天津建華京劇團、麒派老生劉漢臣的《四進士》《徐策跑城》,著名武生董文華演的《美猴王》,甚至連秦腔《火焰駒》《三滴血》,還有福建泉州木偶戲團演出的傀儡戲《水漫金山寺》和《解放大陳島》,等等,我都在這個劇場看過。不是我多么想看這些戲,關鍵是不花錢,全是蹭戲看。但耳濡目染,我漸漸地看出了一些門道,進而喜歡,然后開始模仿。
為了學麒派演唱,我曾喊啞了嗓子,弄得在課堂上無法回答老師的問題。后來我明白,我那是東施效顰。麒派鼻祖周信芳先生原本就是個啞嗓,他把這不利的條件變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輔之以頗具韻味的念白,灑脫帥氣的身段,獨樹一幟,另創(chuàng)一派,成為我國四大須生之一。而我全學了一些“末節(jié)”。
說來可笑,麒派沒學成,我改學馬派。一段《借東風》剛學到“倒板轉(zhuǎn)回龍”,懂行的人說,我唱言派更合適。于是,我終于學會了一段《讓徐州》,至今還算得上我的拿手好戲。
對于京劇的癡迷,加上在各種戲班里混得臉兒熟,許多行家前輩便逗我,要我今后就吃他們這碗飯。
那時節(jié),我簡直變成了一個“戲癡”,成天介隨著劇團,甘愿當“苦力”--幫著叔叔阿姨們搬行頭拿道具。那一次,劇團要離開崇智胡同了,卡車緩緩啟動,我情急之中,竟然登上了汽車的踏板。
心里話說:他們?nèi)ツ奈腋侥膬骸?br>
劇團的人開始還跟我嘻嘻哈哈:“對啦,甭回家啦,跟我們?nèi)ヌ旖虬?!”我興奮得不能自已,以為汽車真的要把我?guī)蜻h方。
車開得很慢,因為在胡同里,不能加速。我攀著車窗,在踏板上驕傲地左顧右盼,胡同里的孩子們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
可惜這個“少小離家出走”的夢幻也就維持了兩三分鐘--準確地說,也就幾十米的路程。汽車到了胡同口,停了下來,劇團的叔叔把我抱下車。他們友好地朝我搖搖手,汽車絕塵而去。
只留下我,傻站在原地。
其實,我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這碗飯是否能吃一輩子,只是覺得好玩,過癮。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所謂“理想抱負”談不上,出發(fā)點也僅限于此。
小學快畢業(yè)前,我真的偷偷報考了戲曲學校。
初試時,一個剃光頭,扎板兒帶,穿燈籠褲,腳蹬一雙灑鞋的老師聽我唱完了一段《讓徐州》,便從考桌后走到我的面前,撩起我前額上的頭發(fā)。我本能往后躲,這是我平時最忌諱的舉動,因為從小我的前額就出奇地大,我最怕小伙伴們沖我念叨那句順口溜:錛兒頭,錛兒頭,下雨不發(fā)愁。而眼前這位老師還拍了拍我的前額,驚奇而贊賞地說道:“這孩子,勾臉兒,帶盔頭,都不用剃光頭了?!?br>
緊接著,他扯開嗓子唱了一句:“勸嫂娘,你休流淚,免悲傷……”這是《赤桑鎮(zhèn)》里包公的唱段。他讓我跟他學,我隨口跟他唱:“……百年之后,弟就是你戴孝的兒郎?!蹦┝耍@位老師一聲“好”--竟嚇得我一哆嗦。老師又拍了拍我的大腦袋說:“你有腦后音呀,唱什么言派?改學銅錘花臉吧,過兩年,準是一個小裘(裘盛戎)呵!怎么樣,就跟我學吧。”我傻笑著點點頭:看來,言派又要改裘派了。
初試順利通過。正當我躍躍欲試、滿懷信心要進入復試的時候,這事讓我爸媽知道了。他們批評我不務正業(yè),沒幾天我三姑也知道了。我萬萬沒有想到,別說我父母,就連我認為一直最疼愛我、理解我的三姑也站出來橫加阻攔。
這一天,三姑突然出現(xiàn)在我家,一反平時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和爸媽一唱一和,軟硬兼施。
究竟說了些什么已經(jīng)不怎么重要了,只一句讓我刻骨銘心:
沒出息的東西,你干什么不好。卻要去當戲子!
命運使然,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講,我還是當了“戲子”--如果三姑還在世的話,真不知道她該作何感想。
無論如何,終于沒能上成戲校。按著三姑的教導,我還是靜下心來學好功課,爭取今后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吧。
從此,我便很少再進劇場了。沒事兒出了胡同口,往右便是吉林省博物館,節(jié)假日就在博物館里打發(fā)時間。這里有固定的展覽項目,一是社會發(fā)展史,二是物種起源。另外一些不斷更換的展覽項目就五花八門了。
博物館往西,不過200米,就是我說的圖書館。它隸屬于朝陽區(qū)文化館,其實稱它為閱覽室似乎更合適。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講,進了這座小小的圖書館,等于游進知識的大海洋。
在這座圖書館里,我知道了魯迅、巴金、郭沫若;在這里我讀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在這里,我還結(jié)識了托爾斯泰、果戈里、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莫泊桑、雨果,我甚至還偷看了當時幾乎被列為禁書的“三言二拍”。
要知道,一初中學生,很多生僻的字是認不得的,我經(jīng)常左邊放著一本書,右邊放著一本《新華字典》。看一會兒書,查一會兒字典。書看了不少,字也認得越來越多了。
記得1961年的冬天,是我在圖書館里度過的最漫長的假期。學校沒有煤來燒暖氣,寒假放了近兩個月,我差不多天天待在圖書館里,往往成為閱覽室里最后一位離開的讀者。
那真是一段美妙而神奇的時光?。簳r而與關張趙馬黃為伍,時而和一百單八將結(jié)伴……閱讀改變了我的形態(tài)--準確地說,大家看到的戴眼鏡的王剛,就是從那時“煉”成的。開學后,我的座位又換到了頭排,倒不是因為我調(diào)皮搗蛋需要監(jiān)控,而是因為我戴上了一副近視眼鏡。
那年月,我還有兩大業(yè)余愛好,一是集郵,二是裝半導體收音機。于是有空就往長江路跑。長江路口有個大郵局,旁邊還賣半導體組件。三極管、二極管幾毛錢一個,電容、電阻一塊錢一大把,雖然次品廢品居多,但總能挑出不少好用的。記得我由礦石收音機裝起,沒幾個月就能裝四管超外差式收音機了。當年也算個時尚,就像眼下的孩子們玩游戲機,玩電腦,甚至自己攢電腦差不多。暑假一到,我往長江路跑得更勤了,或用錢買,或用幾張郵票換回一些半導體組件。
自覺比同齡人“先覺”“早慧”,可能跟這些經(jīng)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