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對國家的損害實在是太深了,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雖然經(jīng)過不少君臣的努力,還是難以挽回宋王朝走下坡路的頹勢。到了宋徽宗趙佶繼位,更是折騰得連下坡路也走不成了。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好像是個賭徒,在一次豪賭中,把祖宗的基業(yè)、子孫的前途輸?shù)酶筛蓛魞?,直接造成北宋覆亡?/p>
這件事,要從宋遼關系說起。在中原大亂的五代時期,北方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早已立國。后晉兒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給遼國之后,遼國已經(jīng)完全控制邊境上的長城要塞,俯視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區(qū)。趙匡胤建立宋王朝之時,宋遼相比,遼國已經(jīng)相對強大,他們常有侵擾宋國邊境的行為,兩國摩擦,長期不斷。但從1004年兩國簽訂澶淵之盟開始,雙方長期維持和平友好關系長達一百多年。由于兩國邊民和諧相處,遼國貴族羨慕中原文明,傾心漢化,雙方關系逐漸改善,從敵國發(fā)展成為兄弟之邦,文書往來互稱南北朝(宋稱南朝,遼稱北朝),也就是說大家同屬一個中國(文化中國)。遼國朝廷上都說漢語,兩國貿(mào)易的市場上也說漢語,從外貌上分不清誰是宋國官員,誰是遼國官員,誰是宋國邊民,誰是遼國邊民。在一百多年間,兩國皇室互通慶吊,互賀生辰,使節(jié)往來達到六百多次,親如家人。
趙佶在位的公元1115年,遼國內(nèi)地的白山黑水之間,又興起了一個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他們不靠發(fā)展生產(chǎn),奮斗圖存,卻仗恃自己剽悍的騎兵,掠奪遼國的許多州郡,成為一股侵略勢力。這時的宋王朝本應支持遼國,扶弱抑強,既維護了自己與遼國之間的兄弟情誼,又能因為主持正義在國際上提高自己的威望。但是自作聰明的趙佶卻表現(xiàn)出一種不講道義、只貪小利的小人心態(tài),派遣使臣秘密渡海去和金國訂立海上之盟,相約從南北兩方夾擊遼國,滅遼之后瓜分遼國土地。這一活動本來是秘密進行的,宋廷官員打聽到此事后,人人奮起反對,關西老將種師道站出來說:“這種事絕對干不得。宋遼兩國是兄弟之邦,多年鄰居,鄰居被盜,我們應該相救?,F(xiàn)在不但不救,反而勾結強盜瓜分鄰居的產(chǎn)業(yè),這是趁火打劫,太可恥了?!壁w佶不聽他的規(guī)勸,一意孤行。后來的事,許多歷史書上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根據(jù)海上之盟,宋金兩軍分別從南北兩方進攻遼國,金兵一路勢如破竹,宋軍卻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燕云十六州還是由金兵打下來的。因為宋軍沒有出力,金國不肯把燕云十六州交給宋廷。在整個交涉過程中,趙佶和他的寵臣蔡京、童貫對遼國、金國都使盡了小人伎倆。對遼國,背信棄義,撕毀和約;對金國,只想利用金兵為自己收復燕云十六州,自己不想出力,與金國交往時玩弄手段,進行欺騙,一再激怒金人。最后造成宋金兩國直接發(fā)生沖突,金兵南下,打破東京,鑄成靖康之恥,北宋覆亡。
本來,治國安民,收復失地,這些國家大事都該由帝王將相去做,輪不到平頭百姓來承擔。但是靖康之變突然而至,國破家亡,皇帝被擄,朝班星散,將帥離心,六軍瓦解,盜賊橫行,中原板蕩,遍地哀鴻。在金兵反復蹂躪的中原地區(qū),老百姓怎么辦?大家只有奮起組成各種名目的民兵,浴血奮戰(zhàn)。經(jīng)過十幾年的大浪淘沙,這“還我河山”的重責大任終于落到中原地區(qū)一個普通青年農(nóng)民岳飛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