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不悔與悔:“戊戌第七君子”徐致靖(1)

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 作者:傅國涌


一 “徐徐云爾;陳陳相因”

“徐徐云爾;陳陳相因?!?/p>

“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徐氏父子,陳氏父子?!?/p>

戊戌變法失敗后,有人以這樣的對聯(lián)嘲諷被革職查辦的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和徐致靖、徐仁鑄父子。陳家?guī)状私?,徐家則被稱為“父子三翰林”(徐致靖和兒子徐仁鑄、徐仁鏡都是翰林)。

自1897年徐仁鑄于南下長沙,接替江標出任湖南學政,陳家與徐家的命運就已經(jīng)呼吸相關,密不可分。徐仁鑄與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合力推動湖南新政。徐致靖與整個百日維新關系很深,他先后上折子保舉的六個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及袁世凱,他之所以獲罪就是因為舉薦了康有為等五人,差一點成了刀下鬼,但對此他終生不悔。對于保薦袁世凱,他一生痛悔不已。他的余年,就在這樣的不悔與悔之間度過。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鮮為人知的是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因刀下僅存,所以他晚年在杭州,別字“僅叟”。

二 刀下何以僅存?

“戊戌七君子”怎么成了“戊戌六君子”?徐致靖何以能不死?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fā)生,9月24日,九門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時,正值徐致靖外出,一回家,他就自行到刑部投案,并無驚慌失措。

他的官職比“軍機四卿”要高,又保舉了康、梁、譚等人,還上過許多變法改制的奏折。入獄之后,他自以為必死,9月28日,他得知要處決一批犯人,穿好官服等候上路,幾個子侄也準備帶上棺材在菜市口等候。因為侄兒徐仁錄去路上迎接從長沙北來的徐仁鑄,徐仁鏡呆了,不能說話,只有侄兒徐仁銓一人趕到菜市口:

看見人山人海,紛紛談說:差使(按為當時口語,即處決人犯的官卒)出來,頭一輛車一定是徐致靖。霎時間,聽炮聲,遠望順治門洞里,涌出一支人馬,街上人喊道:差使來了。又聽見有人喊道:很奇怪,怎么頭一個斬犯是譚大人呢?(許姬傳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35頁。本文未標明出處的引文均來自此書)

只見第一輛囚車上是譚嗣同,第二輛是楊深秀,第三輛是楊銳,第四輛是林旭,第五輛是劉光弟,最后一輛是康廣仁。

徐仁銓目睹大刀王五收了譚嗣同的尸。人散了,也沒見伯父被綁出來,只好把棺材先寄存在原來的店中?;亓思遥娙淑R還瞪著眼呆立在門口,趕緊把他拉進家,告訴他今天沒有事。

這一史無前例的驚天大案刑部不敢審,奏請派大臣會審,結果突然下旨處斬,越過了當時所有的法律程序,刑部官員都很驚訝,連《大清律例》都不顧就要殺人。

徐致靖由“斬立決”改為“斬監(jiān)候”,原來是李鴻章“重托榮祿”,才保住性命。徐、李兩家淵源很深,外人不知。他幸免在獄,讀書養(yǎng)性,并沒有后悔自己卷入維新運動,對前去探監(jiān)的侄婿言謇博說:“我們主張變法改制,效法明治維新,可謂對癥下藥,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相信,將來還要走此路,這是大勢所趨,少數(shù)人阻撓不住的。”獄中,《祭六君子文》《續(xù)正氣歌》的腹稿都打好了,等他到杭州住下,才默寫出來。在獄兩年,精通中醫(yī)的他常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八國聯(lián)軍進京,全部犯人釋放,他不愿走,“我是大清國的犯官,判我絞監(jiān)候,現(xiàn)在外國人開監(jiān)放囚犯,我不能聽他們的命令”。一直等到監(jiān)獄的伙食都停了,他才肯出來,并請刑部尚書貴恒代奏請命,兩個月后,得到西安來的赦旨,才經(jīng)天津航海南下,在杭州姚園寺巷定居。這個房子是徐仁鑄在戊戌事敗母親病故,扶柩南歸后的定居之所。這年8月等到父親出獄南下時,他已患肺病去世,“徐徐云爾”,父子終于未能見面。當時有人集一聯(lián):“不孝男徐仁鑄,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昧死臣譚嗣同,末學新進,罔知忌諱,干冒宸嚴?!?/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