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維新公子”陳三立(3)

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 作者:傅國涌


陳三立最終是個詩人,是前清的守墓人,他曾致力于革新,而最后落花流水都成空,等來的是一個他不認識的新時代。在他送給梁啟超的詩中,最有意思的是“憑欄一片風云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這兩句。戊戌政變擊碎了他所有變革求新的夢想,他從此以“神州袖手人”自居,其中的痛苦難以言表,在漫長的后半生,他成了名副其實的“神州袖手人”。1904年是慈禧太后70大壽,為營造和諧氣氛,清廷赦免了康、梁之外的戊戌黨人,并多次有意起用陳三立,都被他一一拒絕。辛亥革命之后,面對改朝易代,陳三立一而再地哀嘆“我輩今為亡國人”,“負手了今昔”、“負手視劫運”、“負手對殘棋”,始終不認同新生的民國。

清朝垮臺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25年,陳三立是個舊詩人,雖然聲譽很高,但終究有著濃厚的“遺老”氣息,仿佛是個古董,已然是屬于過去的人物??墒牵谖煨缱兎〞r代,他卻是個新人物,渾身上下散發(fā)著新氣息的新人,他與譚嗣同同為當時著名的“維新四公子”之一?!棒骠鏉崾兰压樱粚W平原學太原”,是戊戌變法失敗后有人對他的嘲諷,也從某個側面見證了他當年的事業(yè)和夢想。

從陳寶箴、陳三立到陳衡恪、陳寅恪,陳家三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傲x寧陳家”如今已是一個歷史名詞。中國近代以來,顯赫一時的家族也多矣,但多曇花一現(xiàn),能綿延幾代,為世人尊敬的,實在少之又少。與陳寅恪交情很深的吳宓有一番中肯的評價:“……故義寧陳氏一門,實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托命者也?!?/p>

陳三立生于1853年,他一生的主要功業(yè)是1895年到1898年輔佐父親陳寶箴推行湖南新政。他是1889年的進士,曾擔任吏部主事,不久辭職南下,先在兩湖書院執(zhí)教,受到張之洞的賞識。1895年8月,陳寶箴以花甲之年出任湖南巡撫,有了獨當一面、一展抱負的機會。陳三立雖然沒有職位,但在整個湖南新政中,他的功勞很大,他以公子身份協(xié)助父親,出謀劃策,網(wǎng)羅人才,并參與具體事務。當時很重要的礦務總局,他雖不在其中任職,但“礦務一切為其主持”?!案母锇l(fā)原(源)于湘,散源(原)實主之”,這是歐陽競無的說法。有人甚至說,湖南一省政事,“隱然握諸三立手,其父固信之堅也”。

湖南新政因時勢而成,是一批有熱情、有才干、有追求的人物因緣際會造成的,陳寶箴當然是中心人物,陳三立同樣不可或缺,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稱陳三立為湖南新政運動的幕后主持人,不是憑空的想象。正是他和黃遵憲、江標、徐仁鑄、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皮錫瑞、梁啟超這“一班活活潑潑的壯年名士”,聚集于湖南一隅,成為新政得以展開的一個重要條件。湖南學者鄒代鈞在寫給汪康年的信中,盛贊陳寶箴“識見為當今所無也”,他們當時的計劃是以湖南為天下富強之先,并與湖北的張之洞、譚繼詢聯(lián)成一氣,以撐東南大局。

在他們倡導下,“南學會”出現(xiàn)了,保衛(wèi)局出現(xiàn)了,武備學堂出現(xiàn)了,算學堂、時務學堂出現(xiàn)了,《湘報》、《湘學新報》出現(xiàn)了。短短兩年間,電線、鐵路、輪船、電信、銀行、礦務總局、銀圓局、鑄造錢局、官錢局、機器制造公司、電燈公司、火柴廠、煤油公司等新生事物不斷冒出,而且疏通河道、建造港口,便利航運,種桑公社等農(nóng)工商業(yè)也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的。從改革書院到改革幣制,從教育、新聞到實業(yè)建設,湖南新政興盛一時,生氣勃勃,開全國風氣之先。

1897年成立的“南學會”,一方面培養(yǎng)老百姓的政治參與意識,一方面普及教育新知,常常用演講的方式介紹新知識,內(nèi)容涉及學術、政教、天文、輿地等,聽講時可以發(fā)問,可以辯論,學會還有圖書館,人人可以借書。和民眾接觸最深的就是這個“南學會”,特別是那種通俗講演,當時的少年范旭東(以后成為實業(yè)家)幾十年后仍記得:“那時候年紀很小,住在鄉(xiāng)下讀書,只見到過一回。那天,上述各位,到的不少,都是坐在臺上,講演的時候,也不站起來,聲音很小,又是文言,我一點不懂。我記得我只看見他們坐著搖扇子,仿佛還有一位抽著水煙,……不要笑他們腐舊,要知道那時候,凡是官府出門,就要鳴鑼清道,排場十足。他們這樣不同流俗,降格相從,和民眾接近,的確下了最大決心。如果不是真正讀通了書,而且有為國為民的心,決做不到?!?/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