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群眾的情感和道德觀(14)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第二章:群眾的情感和道德觀(14)
  
  于是拿破侖的弟弟呂西安調(diào)集了一隊擲彈兵沖進議院,將那些議員們逮捕起來,剩下的議員們一致同意選舉拿破侖為法蘭西第一執(zhí)政。
  
  群體永遠都在渴望著強權。
  
  他們喜歡的英雄,要永遠像凱撒一樣威嚴而殘酷。他的權杖吸引著他們,他的權力威懾著他們,他的利劍讓他們心懷敬畏。他們甚至總是為這種人塑起最壯觀的雕像。
  
  而當這樣的專制者失去了權力時,群體又會在轉眼之間面目大變。他們并非是有所醒悟。只是因為群體喜歡踐踏被他們剝奪了權力的專制者。
  
  那是因為在失勢之后他也變成了一介乎民。他受到蔑視是因為他不再讓人害怕。
  
  群體隨時會反抗軟弱可欺者,對強權低聲下氣!
  
  如果強權時斷時續(xù),而群體又總是被極端情緒所左右,它便會表現(xiàn)得反復無常,時而無法無天,時而又卑躬屈膝。正像大革命中所表現(xiàn)得那樣。
  
 ?。?1)群體的保守本能
  
  群體常常呼喚變革,但那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而已。
  
  在這件事情上令我們上當?shù)?,不過是群體那超乎尋常的暴力傾向和破壞力,而這種反叛、破壞以及殺戮的行為總是十分短暫的。
  
  因為群體在做出這種行為之前,根本不會有什么策劃。而他們極端情緒化的感情來的快去得也快,這就他們在刺激因素的影響下如狂飆席卷,但最終卻仍然要回歸安寧,回歸到初始的生活狀態(tài)中。
  
  當群體步入這種無頭蒼蠅一樣的狀態(tài)之后,它們很快就會陷入迷失。
  
  因此,只要對它們?nèi)鍪植还埽鼈兒芸炀蜁靵y感到厭倦,本能地變成奴才。
  
  拿破侖?波拿巴再一次為我們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他上臺之后,他壓制了一切自由,讓每個人都對他的鐵腕有切膚之感時,那些向他發(fā)出歡呼,卻是那些原本最激進,最桀驁不馴的雅各賓派革命黨人。
  
  事實上,如果我們知道群體最終會回歸保守,就能夠對歷史和民眾革命有全新的認識。.
  
  群體可能會渴望著改朝換代,為此這樣的變革,他們甚至不惜發(fā)動暴力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是為了改變深層的東西,只是群體發(fā)泄情緒的手段而已。
  
  因此,群體的多變與極端,只能對一些表面的事情產(chǎn)生影響,其實它們就像原始人一樣,有著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
  
  群體對一切傳統(tǒng)事物、傳統(tǒng)制度,都有著絕對的迷戀與崇敬;它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tài)的新事物,有著根深蒂固無意識的恐懼。
  
  假如在發(fā)明蒸汽機和鐵路的時代,民主派能夠掌握有今天這樣的權力,那么這些發(fā)明便永遠也不可能實現(xiàn),或者至少要付出血的代價,通過不斷殺戮和革命來完成。
  
  這一點在法國大革命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由于科學被看成是貴族政治,發(fā)現(xiàn)了氧氣的天才化學家拉瓦錫也因此被送上了斷頭臺,永久地喪失了呼吸氧氣的權利。
  
  當雅各賓派的血腥統(tǒng)治被終結后,熱月黨人意味深長地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雅各賓派認為知識是自由的敵人,而科學則是貴族政治,如果他們的統(tǒng)治足夠長而且放開膽子去干的話,他們就會燒毀圖書館,殺掉所有的學者,把世界投入黑暗之中!”
  
  正因為如此,對于文明的進步而言,最值得慶幸的一點就是,只是在偉大的科學發(fā)明和工業(yè)出現(xiàn)之后,群體才開始掌握了權力。
  
 ?。?2)群體的道德(上)
  
  如果我們把道德定義為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抑制私心的沖動,那么很明顯,群體不俱備任何的道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