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永新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6)

中國的困惑 作者:王魯湘


朱永新:就是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王魯湘:所以我們老祖宗造字是很有智慧的,教字一邊是個“孝”,一邊是個“文”,孝文為教。

朱永新:還有一種解釋,根據(jù)象形字,上邊是一個“爻”,表示經(jīng)典,要讀書;下邊是一個“兒”字,表示要用經(jīng)典來教育他;右邊是拿著一個棒子,就是要訓導、監(jiān)督他。

王魯湘:閱讀的重要性應該更多地受到大家的重視??墒聦嵣?,教育又確實受到應試教育、題海戰(zhàn)術等剛性的約束,這種東西怎么突破?

朱永新:做減法。首先要提高課堂教育的效率,現(xiàn)在的課堂安排得太滿太多,完全沒有必要。實際上大部分課程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完成的。很多教學改革鼓勵老師要減少課堂講課的時間,無論是過去江蘇的洋思,還是山東的杜郎口,都規(guī)定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間不超過十五分鐘,其他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練習。你以為孩子看不懂的東西他都看得懂,你以為孩子不會做的事情他都會做,要把學習真正地交給孩子,讓他自主地學習。這樣就把時間省出來了,大量的閱讀孩子就能完成了。我們新教育現(xiàn)在有500多所實驗學校,100多萬學生,都在做這種努力。教育部的新課程改革也把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加大了,包括最近一次高考制度改革也大量增加了閱讀含量。

王魯湘:還有一個大家比較關注的爭議話題是教育市場化問題。有人認為大學是提高性的教育,它的產(chǎn)業(yè)化模式與較高的費用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朱永新:大學應該分類,一種是公辦的、公益性的大學,是政府投入的,收費很低的,甚至對優(yōu)秀學生是免費的;另一種是面向市場的營利性大學,這類大學也應該被允許。民辦大學可以辦成營利性的,也可以辦成非營利性的,可以根據(jù)市場進行選擇。解放前很多優(yōu)秀人才都選擇去讀師范,因為師范是免費的。所以大學要多元化,不能用一種模式去辦大學。

王魯湘:有一個叫“標準文學小青年”的網(wǎng)友說,前兩年素質教育呼聲高的時候,我們學校曾取消了晚自習,但發(fā)了比平時多一倍的卷子;曾取消了張貼分數(shù)榜,但學生都排隊找老師問;還火了一個“新概念”,造就了一批無須考高分就能上名牌大學的少年作家。后來風聲沒那么緊了,學校、家長、老師都松了一口氣,又開始了平常的勤奮生活。這個歷程對于習慣應試教育的我們,像是做了一場夢,夢醒了現(xiàn)實仍舊沒有改變。將教育分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的兩面是否合理?如果要推廣素質教育,科學的考試機制又該怎樣來安排?

朱永新: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本來不是對立的。真正好的素質教育不應該害怕考試,關鍵是要改變考試制度,讓考試制度在認識人才、選拔人才上更傾向于人的綜合素質,而不是偏重于記憶和知識。比如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變單向性考試為多元化考試,讓不同的人才脫穎而出,現(xiàn)在的考試只有一個標準是不對的。美國很多大學招中國留學生,不要成績最好的,而是綜合看你有沒有參加公益活動,有沒有去做志愿者,有沒有參加俱樂部,在俱樂部里有沒有做領導。他們需要看你的特長、你的經(jīng)歷,你的經(jīng)歷越是多樣,作為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的考試制度、錄取制度如果能夠逐步地和這樣一種理念接軌,相信我們的學生也不會往一條路上走,不會往一個分數(shù)堆里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