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群雄初亮相(1)

曹操秘史:第一部 作者:南門太守


在這場平息黃巾軍的戰(zhàn)役中,還有幾個人嶄露出頭角,引人矚目,換句隆重點的說法,就是登上了歷史舞臺。

其實,這幾位算來也都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一位是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很早就表現(xiàn)出異人之處,著名黨人郭泰曾經(jīng)“奇之”,稱他為“王佐才也”。史書上說他“少好大節(jié),有志于立功,常習誦經(jīng)傳,朝夕試馳射”,跟青年曹操很相像,是文武兼修并在內(nèi)心里確定天下一定會大亂的人。

黃巾起義前,王允擔任侍御史,負責監(jiān)察方面的工作。這時候,朝廷抽調(diào)一部分中央干部到地方任刺史、太守,充實地方的實力,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王允到任后,很重視領導班子建設,先后引進了兩個名士,一個是穎川的荀爽,即“荀氏八龍”之一,是荀彧的叔父;另一個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矢︶?、朱俊、曹操在穎川郡與黃巾軍交戰(zhàn),穎川郡就是王允的地盤,他給予充分合作,給中央軍搞后勤,同時組織地方武裝作戰(zhàn)。

在一次打掃戰(zhàn)場時,王允從黃巾軍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軍暗中相通的書信,王允呈報給靈帝,張讓嚇得半死。可奇怪的事,靈帝除了痛罵了張讓一頓外,并沒有再作深究。

張讓“懷協(xié)忿怨”,捏造了一個罪名誣告王允,中平二年(185年)王允下獄,差點沒了命,幸虧大將軍何進出手相救,王允才保住一條命。王允先隱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到何進手下任職。

中平元年從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干部里還有一個叫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他的父親做過縣長,但很早就死了。陶謙“以不羈聞于縣中”。十四歲的時候,由于缺少管教,還整天騎著根竹棍滿街跑(乘竹馬而戲)。但是有人卻看好他,這個人是同郡的甘公,以前擔任過倉梧郡太守。甘太守甚至想把女兒許配給陶謙,遭到了甘夫人的強烈反對。

甘太守不以為然,非把女兒許給陶謙不可,最后陶謙成了甘家的女婿。

甘太守沒有看走眼,陶謙后來被舉為茂才,擔任了縣令,又做了幽州剌史,名將張溫主持西羌戰(zhàn)事的時候,把陶謙調(diào)過來擔任參謀(參軍事)。

黃巾起義暴發(fā)時,陶謙還在張溫那里當參謀,后來轉任徐州剌史。與王允不同,陶謙擔任徐州刺史可能是他要求或者積極活動的結果,因為他與上司張溫正在鬧別扭,急于走人。

張溫對陶謙很不錯(接遇甚厚),但陶謙偏偏看不上這個上司。一次軍中宴會,張司令讓陶參謀負責行酒,就是當酒司令,這位陶參謀還真當事,真以為自己是司令了,借著酒勁把張溫侮辱了一番。

張溫脾氣再好,這下子也受不了,一怒之下給陶謙判了個流放邊疆(徙謙於邊)。陶謙剛打發(fā)走,張溫的怒氣就消了些,有人又從中相勸,張溫于是下令將陶謙追回。按說陶謙該吸取教訓了,但他見到張溫的時候,仍然把頭抬得高高的,一副誓不低頭的樣子。

好在張溫沒有再發(fā)火,只是笑著說:“恭祖,你是不是得了癡病呀?”

在張司令那兒不好混,陶參謀開始考慮另謀高就。正在此時,黃巾起義暴發(fā),朝廷往地方上派干部,可能是在他的積極活動下,最終被派到徐州當了剌史。陶參謀之所以敢清高,因為他確實有兩把刷子,到任后,“擊黃巾,破走之”。

陶謙從此就扎在這兒不走了,徐州成了他的根據(jù)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