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曉燕
馬上有個小考試,但還是花了一天的時間不緩不慢的讀完了《埋》。書是朋友給我推薦的,因為朋友知道我是個喜歡讀懸念的女孩。拿到書,我只是翻了個開頭,可是頭腦里就一直縈繞著這個故事,不得不把它一口氣讀完。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這本書塑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有點夢幻,而細節(jié)又很真實。通篇讀完,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與眾不同的旅行。
網(wǎng)上有人說,這書讀起來會令人回想起來《這個殺手不太冷》或是《殺人記憶》,而我只是隱隱覺得像是中國的勞倫斯。曾經(jīng)美麗的農(nóng)村,四處都是鮮花盛開,純樸的村民過著簡單的日子。自從有了大款,工人,金礦,過去的和諧被打破了,現(xiàn)在到處都是污染,人們開始變得歇斯底里。故事里處處透露著勞倫斯對比過去與現(xiàn)在,以此來敘述的工業(yè)給眾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這之后,故事一轉(zhuǎn),讀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不是描寫村里瑣事這么簡單。這個地方,就像是個怪圈,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有著它自己的運行法則。而傀儡的祖師爺,偃師這個神話中人物名字的出現(xiàn),則使得故事走向了十字路口,這部作品可以演變成那多先生的那種既玄幻又懸疑的故事,然而作者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偵探推理。
一開始我對作者這個選擇挺失望的,至少是不可理解。因為印象中中國就沒有什么堪稱優(yōu)秀的推理小說??傆X得中國人在邏輯上有很大的漏洞,從來就沒人填補過。而且初看這個推理,看了個頭就猜出那個小姐就是木炎,這一切肯定就是一場情殺。可就是這樣,才發(fā)現(xiàn)掉入了圈套。因為木炎竟然在故事中途就死了。接下來我懷疑是那個斷手的阿信,可發(fā)現(xiàn)又被騙了。我漸漸明白,原來作者就是在跟讀者死磕。我用我以往所習(xí)慣的那些推理技巧,總會把自己推到死胡同。到最后,我終于明白,這不是一個講謀殺的故事。我被徹底涮了。這里頭沒有好人壞人,也沒有精神病。人物的動機也沒法用愛恨情仇來解釋。其實,這是一個披著懸疑探案的外衣,講述一個時代大背景的故事。
以往的懸疑小說,看到結(jié)尾,主人公得救了,然后我松了一口氣,之后就完了。很少有懸疑小說能讓人引發(fā)深思。而《埋》不一樣。小說有三條線索,多個主人公,他們每個人的命運,是這個故事真正的核心。而所有人的命運集合在一起,你可以強烈感受到這個時代,所帶來的悲劇感。所以當(dāng)謎底揭開的時候,你不會再為某個人而憂傷,你只會為自己而憂傷。因為你生在了這個時代,而你無法擺脫這一命運。這種惆悵的回味,更意味深長。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信仰,迷失,情感,這些東西一直占據(jù)著我的思維。真后悔考試前看這本書。
更令我欣喜的是,這是本感人的小說。雖然喜歡看推理,喜歡被嚇,但我還是想得到一絲感動。當(dāng)我看到阿信和木炎,兩個人的陰差陽錯,我的心被揪動了。人真的是很復(fù)雜的東西。同時人們又是那樣的頑固。人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或是為己,或是為他,但至始至終,都只是站在那個角度,永遠不肯換。我們像盲人與瞎子一般閉著雙眼,蒙著雙耳。于是這個世界在眾人的固執(zhí)與犧牲中變化,觥籌交錯。于是這個世界充滿著笑臉與哭泣。有的愛,在它活著的時候,人們都相信它死了。有的愛,死了以后,人們才相信,它曾經(jīng)活過。
整篇小說還是很不錯的,是近幾年來讀過的最好的國產(chǎn)小說之一。只是感覺,對話稍稍多了些。或許可以添加些第一人稱的心理獨白。還有外貌描寫也可多些。魯新和阿信感覺是著筆最多的。阿信是主角,還可以理解,但魯新的這么多描寫,尤其是性描寫,究竟是為了什么?這個人物的名字,是不是暗示著什么。等著作者有一日站出來解答。最近還看了東野圭吾的幾部書,以前還很喜歡阿加莎和島田莊司之流,他們是走兇手的技巧性的。而《埋》則完全反兇手技巧性。但這并不代表兇手的技巧就不高明。甚至可以說,《埋》中兇手的殺人技巧更讓人意想不到,而且揭秘的過程充滿黑色荒誕。
問了下朋友,楊哲還有沒有別的書。答案是,楊哲以前是寫詩的。朋友還在上初一的時候,十年前了,天天上課抄楊哲的詩。那時候全班傳閱,全班人都喜歡讀他的詩。聽到這真挺困惑的,心想一個人完全放棄了理想的詩,轉(zhuǎn)向更商業(yè)的懸疑推理小說。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寫作方向?同時想起來《埋》里有一個人物,一筆帶過說他曾經(jīng)也是一名詩人。而就是這個人,是整個龐大陰謀的奠基者。他刮起了血雨腥風(fēng)。這是不是一個巧合?又或者是一個鋪墊?
80后文學(xué)產(chǎn)下的怪胎 --《埋》
這是所有80后的作家們從來沒有關(guān)注過的一個領(lǐng)域,偏遠的落后的村莊,貪婪的金礦礦主,卑鄙的村官,麻木的村民,掙扎在道德線上的黑記者和情婦,還有整天暈頭暈?zāi)X攥著褲襠里頭的槍的警察。天知道楊哲是怎么想起來寫《埋》這么個題材的小說的。不過,誰讓他是楊哲呢。
80后文學(xué)陣營的第一次登場,是在新概念作文比賽上。而關(guān)注到楊哲,就是在這場比賽中,他的那篇繼承了希區(qū)柯克風(fēng)格的小說《繩子還是蛇》。當(dāng)大部分人還都沉浸在個人的小情感中,描述著風(fēng)花雪月的時候,楊哲卻以犀利的筆鋒,描述著一個童話王國里的陰謀和欲望。黑色的故事,人性的審判,結(jié)尾的大逆轉(zhuǎn),使得他的作品在同齡人中異常顯眼。不得不說,他是80后中最另類的一名寫手。
后來得知楊哲出了一本雜文集,聽名字就很古怪--《楊哲主義》。從起名就能看出來他的異想天開。但書中講的卻是很現(xiàn)實的東西。主要是講述,他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給他留下深刻烙痕的記憶。同樣是雜文,短篇,但他和同樣擅長寫雜文的韓寒卻有著天壤之別。韓寒關(guān)注的是社會的焦點,無論是拆遷還是民主,幾乎都是眾人的熱議話題。而楊哲則把視角放在了幾乎沒人關(guān)注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楊哲寫的一篇關(guān)于幾個系著紅領(lǐng)巾的小學(xué)生用石頭子開玩笑似的羞辱和毆打一名弱智的故事。這是我們生活中偶爾能遇到的事情,但沒人會多思考一下,為什么?誰教會了這些孩子殘忍?他們長大后會怎么樣?然而楊哲會關(guān)注,這似乎是出于一種作家的天性。可以說韓寒是代表大眾的,是被動的,替大眾說話。而楊哲只代表自己,但他有他想說的東西。只是湊巧,你會從他的話里看到,感到共鳴。楊哲總能在你一不小心的時候,戳到你的痛處。因為他的文字,于是你多了份思考。
因為楊哲的另類和低調(diào),所以他從不被人注視。但這并不影響,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甚至,多年來的沉寂,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內(nèi)涵。相對于韓寒一年一本,楊哲卻離上一本書的出版,間隔了八年的時間。楊哲這個名字幾乎已經(jīng)被人淡忘了。但他依舊不急不慢的保持著他的速度。因為,這是他想寫的東西。當(dāng)藝術(shù)家面對自己真正想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品,不把它盡量完美,他是不愿讓它暴露在觀眾們面前的。
我喜歡這種偏執(zhí)的人。所以當(dāng)他的《埋》剛一出來,我就直奔書店。翻了十分鐘,看了前兩章以后,我堅信,這是一本可以感動中國的書。
青春校園,王侯將相,刨墳挖坑,這就是當(dāng)代中國文學(xué)的主體。而楊哲卻把目光放在了社會的焦點問題上。在偏遠的山區(qū),那里沒有王法,那里的人們?yōu)榱税l(fā)展經(jīng)濟,對環(huán)境做著肆無忌憚的破壞。而環(huán)境最終開始報復(fù)人類。這時候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想離開這個被叫做魔鬼村的村莊。而他們離開的方法,就是更殘忍的壓榨別人,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才能搬到大城市去。而那些被拋棄的人,像幽靈一樣,沉默,卻充滿怨念。是的,他們沒有權(quán)利,也沒有尊嚴(yán),但是當(dāng)他們盤聚在一起,他們就像可怕的海藻一樣,吞噬海里一切生物呼吸的空間??吹竭@,你會想起什么?我反正是啞然一笑,必須承認(rèn),楊哲在深度上,已經(jīng)超越了80后的所有作家,他離文學(xué)的真諦更近了一步。
但這又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商業(yè)小說。類型非常突出,驚悚懸疑。從故事的開篇開始,一個謀殺案就被捅了出來,一名礦老板被人綁架了,警察介入,開始斷案,警察懷疑兇手是大款的老婆,女兒,跟他合作的村官,盜取他秘密的記者,反正看誰都像綁架者,懷疑了一大票人,到后來,所有被懷疑是兇手的人,卻神不知鬼不覺的被除掉了,折騰到最后,警察崩潰了,大罵,這一切只有神能做到。當(dāng)故事結(jié)尾解密的時候,楊哲依舊保持著他的黑色。你會恍惚間覺得,這個故事只是《繩子還是蛇》的延續(xù)。黑色幽默中帶著人性的審判,這就像是血液一樣流淌在楊哲的血管里,無論他到哪里,他依舊只能是楊哲。
從他的博客,你能夠感覺到,他古怪得甚至有點奇異。當(dāng)大眾都在被《唐山大地震》扇得眼淚直下的時候,他卻直言,這只是一部政治諷刺片。所有人都大罵他冷血,他卻堅持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由此我相信,這是個固執(zhí)的人。而這個固執(zhí)的人曾經(jīng)聲稱過,要做一個藝術(shù)商人,不賺錢他才不會去動筆。但他卻是唯一一個堅持著不寫出好作品絕不發(fā)表的人。甚至為此,他能忍受貧窮和落寞。所以我最后只能判定,他是個自我矛盾的人。孤獨,但卻堅強。才華橫溢但卻不被世人接受。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奇葩,或者說是一個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