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人喜歡被責難,因為責難通常代表“你被否定了”,那種感覺并不好受,這樣的心情是可以將心比心的,不過將心比心就表示“鼓勵”嗎?鼓勵對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及表現(xiàn)有絕對的幫助嗎?
大家都喜歡聽好話,但是現(xiàn)今許多價值觀都被扭曲了,我們也不知道對方的稱贊或鼓勵的動機究竟是什么,就像小時候在電視電影里會看到,小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哭著回家,做父親的會說“男孩子不準哭”或是“去!給我打贏了再回來”,好像劇中父親的形象或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是誰規(guī)定男孩子就不準哭?男孩子跟女孩子一樣都是小孩子??!而鼓勵孩子用暴力來證明自己并非弱者更是不對的觀念。而有人因為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親和力或是為了某些目的,也可能會用鼓勵的言詞來針對某些人使用,只是通常這樣的人會因為他的心機太過顯露而讓人起疑,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為什么現(xiàn)代人對于別人的鼓勵有時會質疑,因為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這些淺顯的例子還不足以證明鼓勵并非妙策,那么我就再說個可能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故事。
我有個參加情緒調適課程的學員從事業(yè)務工作,因為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異,所以很快就被提拔成為一個區(qū)域的主管,她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夠去領導十幾個人,所以對于這個職務她也做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她自認為對組員的態(tài)度是和藹可親的,也會主動去協(xié)助他們,最重要的是從不吝嗇給他們鼓勵,但是她發(fā)現(xiàn)組員們并沒有因此而更尊敬她或主動親近她,小組業(yè)績也沒有明顯的提升,上下兩方的壓力讓她覺得非常郁悶。
“你為什么認為表現(xiàn)得和藹可親就可以拉近距離?”我問她。
“因為嚴厲會讓人懼怕??!”她用理所當然的口吻說。
“那你是怎么鼓勵他們呢?”我接著問。
“我會用非常真誠的口吻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受到主管肯定!”
“我想請問你,嚴厲的老師是不是會讓學生不敢作怪?”
“不盡然吧!但是大部分的狀況確實是這樣。”
“你有沒有想過,有人很滿足于言語上的鼓勵,有人卻喜歡實質上的鼓勵?”
“不懂。”她顯得有點疑惑。
“這樣說吧!業(yè)績很好的人,他可能不需要再多一點的獎金來肯定他了,他需要的是有沒有升遷的機會,或是主管的大力贊賞;但是業(yè)績普通的人可能就希望主管鼓勵他的方式是多發(fā)點獎金,因為他需要錢?!?/p>
“我倒是沒有想得這么細……”
經(jīng)過這樣的啟發(fā),這位學員以她自己認為比較實際的方式去管理和鼓勵部屬,有錯就責備,做得好就有實質獎勵,她描述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聽說講她背話的部屬更多,認為她擺明了投其所好、城府很深,后來不知道大家是習慣了還是認同了,漸漸會主動跟她討論公事或是私下一起去用餐,主管意圖明顯,做部屬的也抓得到方向,所以整體業(yè)績也漸漸攀升,當然這位學員的辦公情緒也越來越好。
其實不管你面對的對象是什么身份,你應該不會希望給對方的鼓勵流于表面,甚至根本沒有實質的激勵作用;而責難如果確實可以讓他的心志被激發(fā)的話,那可能也是另一種鼓勵的方式。所以好好去斟酌你所面對的人、時、地,選擇鼓勵或是責難的方式,也許對雙方來說,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啟發(fā)。
耳提面命
你應該不會希望給對方的鼓勵流于表面,甚至根本沒有實質的激勵作用;而責難如果確實可以讓他的心志被激發(fā)的話,那可能也是另一種鼓勵的方式。